■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三叉山雪景170頁/171頁
穩重踏實的山岳展望臺
站在三叉山一等三角點旁,可以感受到山嶺雄厚穩重的踏實感。極目四眺,從近處嫩綠嬌黃順著稜脈沿伸到遠處的黛藍蒼茫,群山環繞,一覽無遺。
北方的拉庫音溪、南雙頭山、雲峰、轆轆山、塔芬山、達芬尖山,到大水窟山、秀姑巒山,是岧嶢崚嶒的南二段主脊;凌駕在雲峰後面,聳然卓立的巨大地壘,是玉山群峰峻拔的身軀;掩隱在秀姑巒山背後,是馬博拉斯橫貫諸山。東方順著翠嶺層疊的山列,可以望見兀立東台的新康山。南方平頂山稜尾端,是阻障視野的布拉克桑山。西南沿伸的嶺脈,以絲帶般牽引出昂揚剛健的向陽山;稍遠處則是以關山為首的南一段山稜。 |
■ 淞雪覆蓋整座三叉山大草原摘自第172頁/173頁
最早的稱呼與山名由來
三叉山,布農族原住民稱為「哈陰沙山」或是「霞雲沙山」,都是從布農語「Hainsaran」、「Hainsaja」音譯,再輾轉簡化得來。至於是否與三叉山有關,不得而知。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座嶺脊龐大的山,三叉山整座基盤,北起拉庫音溪源頭的最低鞍部,西南到向陽山北峰的東鞍,東方則遠至連理山西峰的西鞍。 在這個範圍內,嶺脊上稜脈紛歧,除中央山脈主脊曲折扭轉外,東伸出新康山列,以及南延的布拉克桑山支稜;在地形恰可解釋「三叉山」的字意。在行政區畫分上,三叉山也是高雄縣桃源鄉、台東縣海端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三縣市三鄉鎮的分界點。 |
■ 嘉明湖空靈毓秀的迷人風采第171頁/174頁/175頁
圓潤柔美的嘉明湖
位於三叉山基點東南腋下,直線距離約 700 公尺處的嘉明湖,顧名思義是一泓美善而清明的高山湖泊。她那長橢圓的蛋形造型(又稱蛋池),圓潤柔美,晴霽時,天光雲影倒映澄清湖面,展現空靈毓秀的絕代風華,襯以廣袤綠茵的草原,咸信是台灣高山中最動人的景觀。
由於嘉明湖的湖形規則圓滑,與台灣高山湖泊的不規則造型完全不同,而且湖畔黑褐色碎石片屑平鋪,卻少見土壤發育,有違地質演化的過程。民國86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等人曾兩度前往調查,但是都因為天候不佳而作罷,民國87年9月,地質調查所的年輕學者再次來到嘉明湖,並展開詳細的地質調查,順便帶回三件地質標本,用儀器再做研究與分析,並初步證明,嘉明湖應該是台灣首見由隕石撞擊造成的坑穴,再蓄積雨水所形成的高山隕石湖。
後來,隨著高山地質研究的擴展,齊士崢(2003)與陳淑樺(2007)等學者則認為嘉明湖湖盆呈現冰斗地形,又分布著冰斗丘、冰川槽線、羊背石、磨光面與冰河擦痕、端冰磧等冰川遺跡,且三叉山周邊地形也有類似的冰斗狀地形,咸認為嘉明湖應該是一處冰斗湖。
大自然地景,奧祕天成,當我們驚豔嘉明湖的美景時,只能讚嘆造化的神奇,而蘊藏在歷史洪流的地質演化過程,則是一般登山者無法解釋的。嘉明湖到底是隕石湖還是冰斗湖,亦或是造訪的青年男女們暱稱的「天使的眼淚」,冥冥之中,在這浩瀚的大地裡,又似乎有一定的自然秩序與規則存在。人類存在的歷史,也只不過數十萬年而已,而我輩能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更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與地球的地史45億年,或台灣的地史數百萬年來比,那只是一眨眼的瞬間。對於大自然,對於嘉明湖的美景,實更應該戒慎恐懼地使用。中央地質所所長陳肇夏建議政府,將嘉明湖劃為國家級的景觀保護區,並呼籲登山朋友,不要攜走當地的石塊,以留存這一個可貴的景觀,供後代見證這造化的奇蹟。 |
■ 山體寬博崇闊的三叉山摘自第173頁/174頁
謝景銘山難事件的省思
民國 70 年 10 月,成功大學四年級學生謝景銘,與同學組隊攀登南二段,他們一行來到三叉山時已午后 3 點,當時濃霧密佈整個三叉山大草原,由於草原上路徑不明,無法找到通往嘉明湖的正確路線,於是放下重裝分頭尋找。由於三叉山附近地形寬闊類似,無明顯稜脈可循,謝景銘可能錯失方向,再也回不到放置重裝的地點,遂告失蹤。經搜救後,才在三叉山南稜的草原凹谷中尋獲屍體,死因是單純的失溫凍死。謝景銘的山難事件,增添了嘉明湖神祕的色彩與對登山安全的重視。
在大霧籠罩的天候下,如何找到隱密的嘉明湖:從三叉山的一等三角點為基點,往正東行約 60 公尺,再循東南向草坡斜降,大約降下落差約 100 公尺後,會接上平坦的肩狀廣稜,續循東南向走到緩稜邊坡,隨即坡度變陡,嘉明湖就在這個邊坡圍繞的凹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