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雪山主東峰線之雪山篇本篇摘自《臺灣百岳全集》三巨冊第一輯:玉山山塊.雪山山脈,僅供快速瀏覽,完整內容、行程及相關地圖,請參閱「經典百岳系列」、《高山百岳地形圖》。 雪山東峰稜脈摘要
雪山東峰稜脈雪山東峰稜脈是雪山山彙六條稜脈中最短的一條,從雪山主峰頂向東岔出後,稍為北偏再向正東經甘木林山(原名 Bunnof 本諾夫山,3666 公尺,也稱馬特蘭山,舊測 3690 公尺,三六九山莊名稱由來)、雪山東峰 (3201 公尺)後,陡降於七家灣溪畔,溪畔有寬廣的平台地形,是受到地殼隆起與七家灣溪下切作用,所形成的切割沖積扇地形,相當具有特色。 攀登雪山的最初始路線日治時期大正 4 年 (1915年) 7月,蕃務本署的測量技手財津久平一行,從宜蘭廳卑亞南社(今南山村)越過卑亞南鞍部(今思源埡口),走進猶如世外桃源的大甲溪上源谷地,四周山巒環抱,溪水清澄,還有高山冷水魚(即櫻花鉤吻鮭)悠遊,他們循著原住民的獵路,翻過羅葉尾山的稜線,來到 Kyawan 溪(七家灣溪),宿於溪畔的獵屋,翌日再循著雪山東峰的尾稜,到達海拔約 10000 英尺的高地,財津氏寫道:「走了 6 小時來到海拔 10000 英尺處,山色絕美,這裡有『黃金之池』,原住民名 Chirun ,可供 200~300 人飲用,在此可望 Sylvia 的絕頂。」 雪山篇摘要典藉頌贊 美山多名雪山最早的稱呼,是由居住於此山西麓的北勢部族泰雅語 Sekoan (雪高翁)音譯而來,後來簡稱為「雪翁山」或「雪山」,Sekoan 原意為「岩壁的裂溝」。位於雪山南麓的志佳陽社(環山)獵人則稱此山為 Babo Hagai (巴菠‧哈蓋),Babo 是大山,Hagai 指崩塌裂開,意為本山冬季因積雪深厚而逐漸崩塌,從意譯可稱「雪崩山」。 馬偕博士的雪山探險雪山的登峰活動,就在陳培桂纂修《淡水廳誌》的後1年(同治11年,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鼎鼎大名的馬偕博士,曾和一位英國軍艦的艦長B.W.Bax,在一位酋長和數十位原住民的引導下,深入 Sylvia山區,還差一點成為首登雪山的第1人。在馬偕的英文傳記《From Far Formosa (由 Mac Donald 牧師編纂)》(中文譯本有二種,《台灣遙寄》與《台灣六記》)裡,曾這麼記載…。
雪山東峰稜脈 登山行程安排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