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山稜脈】劍山

【大劍山稜脈】劍山

又稱小劍山
南脊戛然削落,三面峭崖,孤絕聳峙
東北稜接佳陽山,連稜橫亙如屏
為「九嶂」之一

劍山也稱小劍山,位於大劍山稜脈的西南端,大劍山主稜過此之後,稜脊戛然斷落五百多公尺,形成三面峭崖,孤絕聳峙在大甲溪德基水庫的北緣;東北與佳陽山連接的稜脊則是由數座約略等高的巒頭組成,頂上密生冷杉箭竹,遠望黝黑色的山嶺橫亙如屏,邢天正選為「九嶂」之一。

小劍山的南稜,戛然斷落500多公尺, 造就了小劍孤絕聳峙的山姿。 英武的山容與飄蕩在大甲溪谷地的雲靄, 構築一幅剛柔並容的絕妙山景。 攝影/陳明像 地點/梨山
小劍山的南稜,戛然斷落500多公尺,造就了小劍孤絕聳峙的山姿。
英武的山容與飄蕩在大甲溪谷地的雲靄,構築一幅剛柔並容的絕妙山景。
攝影/陳明像 地點/梨山

  劍山的泰雅原名Babo Rehon,指的是從佳陽山到劍山之間的連續橫嶺,日據時期以此山從「大甲溪警備道路」(中橫公路前身)小澤台段仰望,尖峰突起,嶙骨聳然,尖銳的山形與日本飛驒山脈的劍岳相似,故名劍山。岳界一般稱作「小劍山」,以別於大劍山。

  約略呈東西橫嶺的小劍山,是典型「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山巒,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前,循著中橫公路從谷關進入大甲溪的峽谷地段往德基水庫途中,兩旁山嶺越來越高,當車行繞過小澤台後,仰頭即可看見一座峻拔的岩峰突聳在山稜後方的天際之上,氣勢凜然,讓人悸動,這座尖銳的岩峰,就是小劍山,也是此行第一座看見的三千公尺級山岳。

日治時期首登記錄

  日據時期的昭和8年(1933年),鹿野忠雄與得力助手阿美族原住民托泰布典,偕同志佳陽社(Sikayo社,環山部落)與撒拉矛社(Saramao社,梨山)的原住民青年,從佳陽社(kayo社,舊佳陽,已被水庫淹沒,今上遷至佳陽新村)溯行米諾羅(Minolo)溪,強登小劍山的險崖,完成劍山的首登記錄。

  民國56年(1967年)7月,邢天正丁同三與原住民林清水一行3人,則是在縱走大雪山稜脈與大劍山稜脈時,從佳陽山循稜登上小劍山,完成光復後首登記錄。他們在登頂小劍山後,續從斷落的東南陡稜下山,不料碰到好幾段無法下降的斷崖,又折回山頂,再覓尋他徑,如此三次受阻,兩次重返山頂,最後只得冒險攀援著小草,拼著命從光滑的岩壁上慢慢滑下,歷盡艱險地脫困下山,這段路他們把背包都磨破了,背包裡的眼鏡、指南針、手電筒、藥箱和一些衣物,也隨著佚失不見了,可想見其驚險程度。

  事過境遷,今日攀登小劍山都是從油婆蘭山輕裝往返,不用再冒險犯難了,只是路途仍甚遙遠,這段高低起伏的山稜,快者約需10個小時步程,大多數的人則要12~14個小時,體能稍差者,更可能需要15個小時以上,才能從油婆蘭營地循主稜經佳陽山,登頂小劍山後再原途返回。小劍仍然是座難纏的山啊!

從福壽山農場遠眺小劍山 攝影/多陽 地點/福壽山
從福壽山農場遠眺小劍山 攝影/多陽 地點/福壽山
深秋的朝陽,將瀰漫在小劍山尾稜上的薄霧, 映照出金黃色的暈彩,配合著大山凹凸的剪影, 呈現出一幅空靈幻化的絕妙景致。 攝影/多陽 地點/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深秋的朝陽,將瀰漫在小劍山尾稜上的薄霧,映照出金黃色的暈彩,
配合著大山凹凸的剪影,呈現出一幅空靈幻化的絕妙景致。
攝影/多陽 地點/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