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大劍山稜脈

【百岳巡禮】大劍山稜脈

又稱大劍線或雪劍線
地理上屬於雪山山脈的南伸主稜
巍峨的主脊上,奇峰競秀
小劍、佳陽、大劍三座百岳遙相呼應
岳人要花上三~五天的時間
才能單登往返或全程縱走

站在梨山中橫公路邊側向西北眺望,隔著德基水庫所淹沒的溪谷對岸,一條黝黑色的嶺脈,岧嶢鷹瞵,著實讓愛山痴迷悸動不已,這條巍峨峻秀的山稜,就是大劍山稜脈。

  大劍山稜脈依岳界縱走的習慣稱呼,有大劍線、雪劍線等,若只是單登稜脈的百岳山峰,則以「大、小劍縱走」稱之。在雪山山脈導言裡已有述及,大劍山稜脈是延續武陵四秀、布秀蘭山、雪山北峰到雪山主峰,一脈相連的雪山山脈主脊。這條岧嶢綿延的雪山地壘脊樑,在劍山(3253公尺)南緣因受切割地壘的先行河流大甲溪的通過,切斷了其與白姑大山東峰(3036公尺)、白姑大山中峰(3049公尺)、白姑大山東南峰(3035公尺)到白姑大山(3341公尺)相連的稜脈,而將雪山地壘分隔成雪山山彙與白姑山群兩個獨立的區塊。

  大劍主稜從盟主雪山主峰向西延伸,經翠池三叉山(3565公尺)後轉為南向伸展,其間峻嶺崇山連綿,著名的山峰由北至南計有雪山西南峰(3471公尺)、大劍山(3594公尺)、劍南尖山(3285公尺)、油婆蘭山(3308公尺)、布伕奇寒山(3295公尺)、佳陽山(3314公尺)與小劍山(3253公尺)等,榮膺百岳者,則有大劍山、佳陽山與小劍山等三座名峰。

  從日據時期到現在,「雪劍縱走」一直被視為最辛苦、最難纏的一條縱走路線,主要原因是主稜上缺乏穩定的水源、油婆蘭山到劍山這段稜脈起伏劇烈又缺良好營地、大劍山到翠池這段路程過長、除翠池目前建有山屋外全線沒有山屋,以及開爬的第一天,即要面對陡昇1700公尺落差的漫長山路,最令人吃不消。以上原因讓大劍山稜脈成為雪山六條稜脈裡,最少人全程縱走的路線。

辛苦難纏的旅程

  日據時期的昭和6年(1931年),從台北高校進入東京帝大的鹿野忠雄,自大甲溪警備道路(中橫公路的前身)的佳陽社攀上油婆蘭山並縱走大劍山到雪山,創下岳界首次縱走大劍山稜脈的記錄,鹿野此行的目的不只觀察地形,也進行標本的採集。昭和7年,陸地測量部的齋多技師順利完成佳陽山的測量任務,並將此山命名為「佳陽大山」。

  昭和8年,鹿野忠雄帶著在台東認識的得力助手阿美族青年──托泰布典(陳抵帶),相繼完成南湖大山的冰河地形調查、台灣登山史上首次「聖稜線ㄚ型縱走」的記錄後,於10月下旬,在志佳陽社(環山部落)和撒拉矛社(今梨山)多名青年的協助下,從佳陽社溯行陡急的米諾羅(Minolo)溪,完成劍山(小劍山)的首登記錄,並縱走佳陽大山、布伕奇寒山、油婆蘭山到大劍山,再從司界蘭溪下山,鹿野在送走泰雅族青年,然後又與托泰布典從志佳陽社再度登上次高山,總計在山裡度過了20天,才由志佳陽大山稜脈下山。隔年,鹿野博士即在《地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有關雪山山彙冰河地形的詳細報告。

光復後的首次縱走活動

  光復初期,攀登大劍山稜脈的隊伍,也是從佳陽社啟程。民國48年10月9日,謝永河林文安、何張明儀、陳振輝、廖健朗一行5人,從達見出發抵佳陽社,計畫僱請熟悉獵區小徑的佳陽青年帶路,挑戰「小劍的險崖」直登小劍山,再縱走佳陽山、大劍山到雪山。不巧正好碰上部落流行麻疹,很多小孩都患上此症,家裡婦人要照顧小孩,男生則因「豆已稔、粟也夠熟了」急忙要採收,沒有一人願意同行,令他們大失所望,還好派出所的楊警員知悉後,很關心地替他們從梨山調人來。

  翌日是國慶日,他們一早在部落裡等待梨山的原住民,謝永河這時候發現 「在大甲溪對岸有一條大路,是電力公司的防火路,開闢至佳陽山腹,如由此攀登至少毋需經過小劍的險崖也能到佳陽山頂,可謂是一件意外的僥倖事」,於是他們便更改計劃,先上佳陽山,以山頂為基地,沿山稜往返小劍,再縱走大劍。

  近午,梨山的原住民林正義、連福來、王忠信、王重信依約到來,加上佳陽青年劉義雄、派出所工友李進發等一行共11人,浩浩蕩蕩地坐吊車(流籠)跨過大甲溪,往佳陽山邁進。10月11日翻越雪關山(大矢夫山,1977公尺,三等6604號三角點)沿稜攀爬,辛苦至極,下午4點,登上佳陽山,完成光復後首登記錄,並宿營於三角點旁;12日本欲輕裝往返小劍,但因已在佳陽部落耽誤了寶貴的一天,遂含淚揮別小劍,馬不停蹄地往大劍山出發,經布伕奇寒山、油婆蘭山後,終於踏上大劍山頂,也是岳界光復後首登的記錄。

  隨即他們原路返回油婆蘭山,循南支稜一路下坡,宿營於水源豐沛的推論池畔獵屋,一解缺水之苦,在 「大煮大嚙大喝之後,仰望明月,高枕入睡」。10月13日如期下山,順利完成大劍山、佳陽山的登山縱走任務。

走過「小劍的險崖」

  小劍山與從大劍山到雪山這段山稜的光復後首登記錄,則是在8年之後,才由邢天正丁同三與原住民林清水等一行3人來完成。民國56年7月1日,他們由東勢入山,從小雪山起攀,翻越大雪山稜脈來到翠池,5日循大劍主稜前進,並首登翠池三叉山、雪山西南峰,7日再完成佳陽山到小劍這段尚未有岳人走過的起伏稜脊,完成小劍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並從劍山東南面的陡稜垂直急下,驚險萬分地通過「小劍的險崖」,順利完成目標。

  隨後,由於德基水壩的興建完工蓄水,佳陽社部落因在淹沒區內,必須全數往上搬遷到中橫公路旁的「佳陽新村」,從雪關山往大劍主稜的路線也因此廢棄了。民國63年11月中,林文安、丁同三、陳世空等人,利用台電公司從中橫宜蘭支線松茂附近開闢的水土保持道路(樂山林道),跨過大甲溪上游,來到推論山東南稜線尾端,並循著稜線上的防火林道上攀,走出了一條攀登大劍山稜的新途徑,並沿用至今。

【百岳巡禮】大劍山稜脈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