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稜線】雪山北峰

【聖稜線】雪山北峰

山體雄闊
峰頂圓潤
以最高平頂山稜與雪山主峰互為犄角
各據一方,氣勢磅礡

雪山北峰位於雪山地壘最高平頂山稜的北端,以渾厚魁梧的山容與雪山主峰互為犄角,各據一方。海拔高度3703公尺,稍遜於中央尖山的3705公尺,是台灣高山裡排名第17的高峰,在百岳中則排名第12。

  雪山北峰的泰雅原名為Babo Tarakusya(塔拉庫霞山),是一座東西橫嶺的大山體,最高點向西偏離主脊約200公尺,峰頂圓闊,露出的岩層位態平緩,為雪霸背斜構造的軸部,脊稜主要由變質砂岩構成,植被以矮盤的玉山圓柏與玉山杜鵑為主,兼夾有玉山小檗等。山頂因突出於西部,展望絕佳,聖稜線諸峰一覽無遺,尤以南望雪山二號冰斗,圈谷地形完美呈現,最具震撼。雪山北峰之名,是日據時期改雪山為次高山之後,將此峰名為「次高山北峰」,光復後才稱為雪山北峰。

山名的故事與由來

  關於山名的考證,楊南郡先生在《雪山、大霸尖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調查研究報告》中認為,雪山北峰與雪山主峰之間連嶺,泰雅族獵人稱為Babo Karantakan(凱蘭特崑山),今將其間的一座標高3731公尺的圓峰稱作凱蘭特崑山。

  「雲達卡」是泰雅語Yuntaga的中文譯音,泰雅獵人以此泛指穆特勒布山下方的獵場,此獵場依不同社群的稱呼,也稱為Mutorop(穆特勒布)或Simita(西米他或素密達),後來分別轉借為這一帶高峰的名稱;素密達山是Babo Simita的譯音,原意是「獵人把獵物追殺於斷崖處」;穆特勒布山是Babo Mutorop的譯音,這座號稱「聖稜線的招牌」的名峰,山形獨特而峻美;布秀蘭山是Bushran或Busraiyan的譯音,另一稱呼Takushyawan(塔庫霞丸);巴紗拉雲山是Pasarayun的譯音;霸南營地的泰雅語為Tattaku Kosu,意為「過斷崖獵屋」,另一名稱Kosupapak是「大霸下過斷崖」之意;素密達下營地的泰雅語為Tattaku Simita,是「追殺獵物的斷崖獵屋」之意。

  依據林文安先生的解釋,Yuntaga(雲達卡)係指雪山北峰北面主稜上三座並肩的山頭,在一萬分之一的像片基本圖上,雪北、穆特勒布山之間,有數個山頭,其中有3553.7與3612.9兩個獨立標高點,楊南郡先生取位居南緣的3612.9公尺峰,稱作「雲達卡山」,此峰位於穆南鞍部營地(楊南郡先生稱為雲達卡營地)的南緣。在林朝棨教授編纂的《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台灣地形)中,將北稜角稱作「雪山北峰」,真正的雪山北峰則沿用泰雅語Tarakussya(塔拉庫霞)。

冰河曾經來過的事證

  從雪山北峰到雪山主峰這段平均高度在3600~3800公尺的平頂山稜,是屬於造山運動前的準平原面地形,後來經過劇烈的造山運動,準平原抬昇成為地壘山塊,隨後冰期來臨,高聳的地壘上形成冰帽冰河,再經過漫長的冰蝕作用,與強烈的風化、水蝕作用,遂在山稜上留下了許多小圓峰,北稜角、凱蘭特崑山北峰與凱蘭特崑山等都是。

  依鹿野忠雄博士的調查,這段平頂山稜上共計有八個懸掛圈谷地形,編號從15號到22號均屬之。在楊建夫所著《雪山圈谷》書中解釋: 「形塑出懸掛圈谷的冰河稱懸冰河,是冰斗冰河的前身。懸冰河所形塑的圈谷,屬於冰斗的一種,但是沒有典型冰斗所有的冰坎和冰斗湖。懸掛圈谷是一種分佈在稜頂附近呈現倒三角形的圓弧形漥地,是因冰雪累積不夠多,但積的夠久所形成的。簡單說,懸掛圈谷就是冰斗,也能指示冰河曾經來過。」

  造訪雪山北峰的途徑,以由雪山主峰循著平頂山稜往返最為輕鬆。縱走聖稜線的隊伍,從主稜三岔路口放下重裝,五分鐘步程即可輕鬆登頂擁有三等6305號三角點的雪山北峰。民國94年,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在素密達(雲達卡)山屋與雪北山屋的舊址上,重新建造新式的山屋,提供了聖稜線縱走隊伍最佳的宿點。

【聖稜線】雪山北峰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