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從地圖裡發現Mt. Morrison﹚﹙三﹚

  西元1871年,蘇格蘭人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應英國基督長老教會之聘來台傳教,1889年他繪製了一張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A Missionary Map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圖11﹚,Mt. Morrison標高12850,Mt. Sylvia標高11300,此圖紅色區域標示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傳教區域,黃色區域則屬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區,東側大半部的綠色區域則標示為不受官方管轄的獨立部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甘為霖把日月潭取了個西洋名字Lake Candidius﹙甘治士湖﹚,是為了紀念荷蘭統治時期第一位來台傳教的新教牧師喬治.甘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⑪ 1889年甘為霖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
圖⑪ 1889年甘為霖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

馬偕博士福爾摩沙島圖

  另外一張我們常見關於Mt. Morrison的地圖,則是在1895年由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撰寫的From Far Formosa《臺灣遙寄》一書裡的一張附圖Island Of Formosa﹙參圖12﹚,這本書2007年有中文版發行,書名改為《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1895年,清甲午戰敗的後一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覬覦台灣很久的日人,早已蒐集了許多西方人編製的台灣地圖;明治28年8月日本陸地測量部發行的四十萬分一之尺的《輯製台灣全圖》﹙參圖13﹚祕中,Mt. Morrison即以日假名音譯為モリソン山,標高則註明為3917,右上方還緊臨著丹大山的註記。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⑫ 1895年馬偕福爾摩沙島圖
圖⑫ 1895年馬偕福爾摩沙島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⑬ 明治28年《輯製台灣全圖》
圖⑬ 明治28年《輯製台灣全圖》

明治天皇下詔改名為「新高山」

  明治30年﹙1897﹚經過兩年的實地測量調繪證實,Mt. Morrison的高度確實高逾日本國的聖山富士山,明治天皇遂於6月28日下詔,改Mt. Morrison為「新高山」音譯為﹙Niitaka Yama﹚﹙參圖14﹚標高則出現有13020、13200、13120、13678等不同的測量高度標示。

  直到明治42年﹙1909﹚11月總督府參謀本部測量班測量隊志田梅太郎完成了玉山與各副峯的測量任務,高度定為13075尺﹙3962公尺﹚,1925年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則依水準測量方式,將玉山高度更正為13035尺﹙3950公尺﹚。從官方兩次更正玉山的標高時間,可以大致推測日治時期地圖的發行時間,詳細的比對推算,地圖真的會說話,這也是研究文獻地圖的樂趣之一。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⑭ 日治新高山地圖出現
圖⑭ 日治新高山地圖出現

  從1845年外邦人為玉山取了Morrison的西洋名稱起,到1895年日人領台,Mt. Morrison的名氣確實完全壓過本名玉山。好奇的是為什麼洋人和日本人沒有使用玉山的稱呼呢?推測應該與中國傳統製圖與表現方法有關;無論是使用計里畫方或是山水畫方法製作的輿圖,每幅地圖都襄以大量的文字來說明輔助,外邦人要熟諳中華文字的精義才能完全讀懂輿圖,這對西洋的地圖勘測者而言,是何等的艱難啊?理所當然的,還是依循前輩們繪製的地圖內容,增修補正在新勘繪的地圖上,一脈相承,Mt. Morrison的標註就長時間的沿留下來。

地圖測繪的突破性進展

  西方世界歷經文藝復興時期的激盪,對地理學的探知與地圖測量製作有突破性的進展,明神宗萬曆12年﹙1584﹚耶穌會教士利瑪竇來到廣州傳播天主教義,也引進了西方以天文和大地測量結合的現代地圖製作方法。到了18世紀初期,滿清政府也曾委託耶穌會教士測繪帝國疆域,可惜,除了少數的世界與帝國全圖外,中國的地圖測繪者仍然承襲傳統輿圖的製作方法,以圖畫性的山水畫技術來繪製地圖,尤其是小區域的方志地圖。

  直到清道光19年~22年間的中英鴉片戰爭後,西方船堅砲利的戰火震醒了中國知識份子中的先覺者,地圖的繪製者也終於願意放下傳統的執著,學習以經緯度的測量方法來勘測地圖。清同治13年後﹙1874—﹚在一幅《大清一統海道總圖》﹙參圖15﹚裡,終於出現了一份擁有相當準確的經緯度與詳細海岸水文資訊的海疆總圖,圖裡繪有完整準確的台灣島沿岸,島中央標註有磨利生山,標高一萬二千八百五十尺。北邊一點還有昔爾為牙山﹙Sylvia﹚與一萬二千八百五十尺的山脈暈滃註記。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⑮ 1874年(清同治13年)之後《大清一統海道總圖》
圖⑮ 1874年(清同治13年)之後《大清一統海道總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大清一統海道總圖臺灣部份磨利生山
大清一統海道總圖臺灣部份磨利生山

  從玉山當時的宗主國大清帝國來說,這幅《大清一統海道總圖》的磨利生山標記,顯然是從西方地圖裡Mt. Morrison的音譯得來,現在看來確實有些諷刺,為什麼沒有套用山水畫地圖標註的玉山呢?從做為一個地圖的編繪者而言,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地圖忠實地記錄時代軌跡

  因為無法蒐集到可以互相比對的地圖資料、此圖的編繪目的與重點偏向海岸水文資訊、關於台灣山川描述的文獻史料獲取困難……等因素,編繪者遂以音譯沿襲西方的地圖資訊。在地圖編繪的演進過程裡,本來就是從一點一點的累積與不斷的增補修正,逐漸彙聚成為精確豐富的各類空間資訊。從康熙年間的詠贊玉山到西洋名字的Morrison,以迄今日步道人潮擁現的玉山登峯隊伍,歷時三百多年,地圖剛好忠實地記錄與留存下來。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代21世紀上河版《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玉山3952.3公尺
現代21世紀上河版《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玉山3952.3公尺

延伸閱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