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從地圖裡發現Mt. Morrison﹚﹙一﹚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③-2 台灣山海圖(1830年)

  自許為地圖的夢想家,除了以科學的態度來編繪真實的台灣地圖外,工作之餘也喜歡從地圖文獻裡尋找與發現歷史的台灣。每一張地圖或是地圖集裡的內容,就跟斷代史一樣,忠實記錄了那個年代的發展經歷;歷史進程還沒發生的事,不會被地圖提早標記;已經產生的地理或歷史的變化,則會被真實地記錄圖裡。嚴謹詳實編繪的地圖,不僅留下當時各類地理的資訊,也呈現了當時社會與歷史文化的進程。

玉山出現在地圖的時間

  玉山除了原住民族賦予的各種部族名字外,成為漢名正式被記錄下來,應該可以推測到清康熙年間;康熙22年﹙1683﹚台灣納入大清版圖,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翌年﹙1684年﹚金鋐主修《福建通志台灣府》,玉山之名正式載入文獻。

  玉山的山名出現在地圖的時間,則晚了約40年之久,直到清雍正元年到五年﹙1723~1727﹚間編繪的《臺灣圖附澎湖島圖》﹙圖1﹚彩色長卷裡,玉山始以黑色線條的山形標註在山水畫大武巒山的層巒之上;稍後的雍正12~乾隆24年﹙1735~1759﹚繪製的《臺灣汛塘圖》﹙圖1-2﹚彩色長卷裡,玉山並不突出地與眾山迄立於諸羅縣城的最後山巒屏障中。

  緊接著在清乾隆21~24年間編繪的《台灣輿圖》﹙圖2﹚裡,玉山則已換了淡彩出現在諸羅縣城後方層疊山巒的上端;最醒目的玉山地圖,則是在清乾隆25年﹙1760﹚編製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圖3﹚中出現,獨高挺拔的玉山,顯明地標註於諸羅城的正後方,從同為地圖編繪者的心態分析,如此顯明的地理註記,當時社會對玉山的瞭解應該已清楚掌握。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① 雍正元年台灣圖
圖① 雍正元年台灣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①-2 雍正12~乾隆24(1735~1759)臺灣汛塘圖
圖①-2 雍正12~乾隆24(1735~1759)臺灣汛塘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② 乾隆21~24年台灣輿圖
圖② 乾隆21~24年台灣輿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③ 乾隆25年台灣民番界址圖
圖③ 乾隆25年台灣民番界址圖

  以上所述清代地圖,皆是以山水畫寫意寫景的手法所編製的大型手卷地圖,地理描述的方位都是相對的,直到西方歐洲人來到東方世界經商,為因應船隻航行的需求,使用了現代測量工具與方法,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編繪了大量的航海用地圖,這些地圖都標記了經緯度,其精確程度已完全超越大清時期的山水畫地圖。

西方探險家的測量和描繪

  從西元181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海軍進入澎湖群島與台灣西部海域進行測量工作後,各類調查資料都被送回英國海軍部的海洋局彙編整理,製圖人員陸續編製一系列地圖,提供軍方艦隊與商人船長、探險家們使用。

  西元1845年英國海軍軍官兼探險家Richard Collinson﹙理查德 科林森﹚再次來到台灣海域進行勘測並繞行台灣一周,同年正式發行了台灣全圖刊載於世界地圖冊中,這張《CHINA FORMOSA ISLAND 1845》﹙圖4﹚地圖不僅描繪出台灣的正確形狀,也是西方地圖中第一次出現Mt. Morrison﹙玉山﹚之名的地圖。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圖④ 1845年福爾摩沙島圖(最早出現的英文山名)
圖④ 1845年福爾摩沙島圖(最早出現的英文山名)

  這張實測的台灣島圖,在圖名下特別標註了「西部海岸根據舊版海圖編繪,東部海岸根據Collins﹙應該是Collinson﹚測量資料」,圖裡詳細了標註了台灣沿岸的海深與航行所需的沙洲、河口等各項資訊。1845的年份標註則恰似宣告了對台灣四周海域的確切瞭解與掌握程度。此圖後來被大量仿製,陸續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中。Mt. Morrison之名,也正式成為玉山的西洋名字。

玉山與地圖的關係:光緒六年台灣前後山全圖(1880)
光緒六年台灣前後山全圖(1880)

延伸閱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