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山列】附篇─關門北山‧關門山‧大、小石公山

峰勢嵬嶷的關門北山  攝影/洪宗佑  地點/關門北山南稜
峰勢嵬嶷的關門北山 攝影/洪宗佑 地點/關門北山南稜

【關門北山】

  關門北山,標高3028公尺,是中央山脈主脊安東軍山以南到大石公山之間,這段長達30餘公里的嶺脈上,海拔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獨立峰巒。由南仰望,孤峰聳拔,形勢嶔崟,遠較北脊3公里處的六順山,更具「百岳」資格。邢天正即以其峰勢頗顯嵬嶷,選錄為台灣高山「八十四峰」之一。也是台北市登山會高山俱樂部選定的「百廿岳」山峰。

  關門北山的最高頂點,在南三段縱走路徑的偏東脊脈上,是一塊兀立的大岩石,頂上約可容3~4人坐下,展望良好。

峰嶺緩平寬闊的關門山攝影/連濯南  地點/關門山北稜
峰嶺緩平寬闊的關門山 攝影/連濯南 地點/關門山北稜

【關門山】

  關門山,標高2975公尺,位於中央山脈丹大山列主脊的中段位置。山雖不高,峰頭也平緩,但因據守清代「關門古道」(集集、水尾道路)翻越主脊稜脈的要點,自日據時期以來,即為著名的山峰。
  《花蓮縣誌》記載:「關門山,拔海3052公尺,位于中央山脈脊嶺,跨花蓮南投兩縣。圓峰,山脊狹長,起伏如豚脊,北接安東軍山,南越2974公尺無名山連大石公山。西側沿丹大溪伸出稜線,隔濁水溪與玉山山脈治茆山、巒大山相望,東側當萬榮鄉南部,向東北伸出稜線,介萬里溪馬鞍溪間,成關門山支脈。岩層為石墨片岩、綠泥片岩,土層屬原始土類粘壤土,山之林相為針葉林。」

  關門山,是一座南北狹長的平頂山稜,平頂稜的北緣有三個崙頭鼎立,挾成淺窪坳地,原住民稱為Lusa Nin-afu 就是「兩個海」的意思,流傳著神秘的傳說。關門山名的由來,則是清廷修築「集集水尾道路」時,於關門山凹設有「關門營盤」及木造華表(如大門的牌樓)。關門山,就是因這「關隘之門」而得名,係沿用前清名稱。本山東側一線垂降馬太鞍溪谷,如巨壘屏障,雄踞一方,山頂大岩纍纍,淺竹稀疏。由於最高點沒有基石,縱走其間,常因濃霧迷漫或疲憊,因而忽略匆匆踏過。

  關門古道的路徑,其中的一段即西起關門山北脊西側的2921峰(關門西山),隨即進入關門山凹,這裡有「關門營盤」及木造華表的豎孔遺跡,續行即接上南三段主脊縱走路徑,並在平頂山稜南緣循支稜陡降到馬太鞍溪谷再經倫太文山稜脈出瑞穗。昭和5年(1930年)5月中旬山林課小林勇夫一行,即從倫太文山方向完成丹大山、大石公山到關門山、關門北山的初登記錄。民國52年元旦林文安邢天正謝永河蔡景璋、林天祥、鄭健次一行6人,則是循西稜登頂關門山,再縱走到大石公山止。民國59年5月27日林文安、蔡景璋、林樹封一行再從中央山脈主脊的丹大山往北縱走,循南稜登頂關門北山。
  從歷史的記錄,一窺關門山的演進與岳人的足跡:地理位置的優越,使「關門古道」提早躍上歷史的舞台,錯綜複雜的演進,又使關門山掩沒於盛名之後。直到民國59年中,關門北山才首度印上光復後第一批登山隊伍的足跡。
  事實上,時至今日,六順山以南到丹大山之間的中央山脈主脊,因為其間並無「百岳」名山,一直都還是屬於較蠻荒的地帶,果真如其名的「關起門來,拒絕訪客」。

岩塔聳立的大石公山  攝影/張睿凡  地點/大石公山
岩塔聳立的大石公山 攝影/張睿凡 地點/大石公山

【大、小石公山】

  大石公山,標高3030公尺,全山南北縱列,頂嶺綿長近一公里,是丹大山列關門北山到丹大山之間,這段長約10公里的主脊上,唯一海拔高度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巒。頂稜南緣突聳兩座大石尖:北尖猶如縱劈的大石筍,峭矗如柱,直指天心,背倚東坡,西向昂揚,亭亭峭壁,是座壯觀又奇特的岩塔峰,這就是岳界習稱的大石公岩;南邊的石尖,則相對狹瘦,尖銳錐立,是為小石公岩,林文安的記錄則稱作大石公山南峰。

  民國52年元月2日,謝永河、林天祥、鄭健次、邢天正、蔡景璋、林文安等6人在大石公山北鞍,由於同行的原住民,都很害怕似的說沒有路可以上山,他們只得自個在風雪中揮砍箭竹密叢,奮力攀爬,費了四個半鐘頭,終於爬到大石公山的北稜。隨行在後頭的原住民此時才整身著雪、衫破褲裂、氣喘喘地說:「讓我看看『大石公山』真面目。」不看不怕,一看就被嚇住了,說真的要前進,他們就要逕行溜走,蔡景璋說盡了好話,也無動於衷。後來,謝永河在撤退時責問同行原住民,說布農族是本島原住民中,首屈一指最為勇敢的,怎麼會看到「大石公」就這樣膽怯懦弱呢?於是,布農原住民才說出地利村留傳的「老鷹石」的故事。

  原來,大石公山的布農語稱作Hato Kokoab,是「老鷹陷阱」的意思。相傳以前有個部落小孩,被大老鷹抓到空中,他的父親見狀便拼命追去,追到大石公時,親眼看見兒子被放在大石公岩上面。他的父親遂拔刀衝向大石,但被驟起的狂風大雨阻擋,無法救回孩子的生命。又說這塊奇岩妖氣重重,縱使能夠翻越過去,也無法活著回來。
  時至今日,南三段的縱走途徑在巨岩旁繞道,若欲登攀,則從南側迂迴盤旋而上,膽大心細地援草攀石,即可登頂。
  這兩座奇岩兀立在大石公山的頂脊間,增添了大石公山奇特的山岳景觀,更讓岳人在鑽行這段高密箭竹林的路途中,留存著驚訝、讚嘆與難以抹滅的山林印象。

遠眺小石公山的岩尖  攝影/連濯南  地點/小石公山
遠眺小石公山的岩尖 攝影/連濯南 地點/小石公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