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丹大山列

【百岳巡禮】丹大山列

南三段裡的一段主脊稜脈
以丹大山為中心,北迄六順,南到馬博橫貫主稜
四座百岳遙相呼應
十天的漫長山旅
縱橫在最偏最遠的脊樑之上
給您一生難忘的回憶

中央山脈主脊六順山以南,經丹大山到秀姑巒山這段長達45公里的迂迴主脊,是台灣高山位置最偏遠、地形最複雜的山區,岳界稱之為「南三段」。這段漫長的主脊,不但東邊有倫太文山脈平行挑釁,馬西山群攀帶翼附,西側更有東郡山彙拱列爭鋒,郡大山列遙為屏障,並且本身周邊副峰環伺,支稜糾纏,無論從哪一山列突破,都無法全段「畢其功於一役」。因此依據岳界攀登習慣,將南三段拆成丹大山列、東郡山彙與馬博拉斯橫貫等三個區域,分三趟行程來攀登縱走。

  丹大山列指中央山脈主脊六順山以南,經丹大山、義西請馬至山到馬利加南山東峰這段蜿蜒的主脊。主要山峰有六順山(2999公尺)、關門北山(3028公尺)、關門山(2975公尺)、大石公山(3033公尺)、小石公山(約2940公尺)、丹大山(約3325公尺)、盧利拉駱山(3175公尺)、內嶺爾山(3275公尺)、馬路巴拉讓山(3255公尺)、義西請馬至山(3245公尺)、烏妹浪胖山(3031公尺)、僕落西擴山(3055公尺)、烏可冬克山(3022公尺)以及倫太文山脈上的阿屘那來山(3061公尺)與阿巴拉山(3044公尺)等。

大石公山與關門山、關門北山(右後)  攝影/林一宏 地點/丹大山東峰
大石公山與關門山、關門北山(右後) 攝影/林一宏 地點/丹大山東峰

漫長的主稜,費思量的行程安排

  由於縱走丹大山列的行程,需要約10天的時間,才能完攀,加上漫長的路程上,只有六順山、丹大山、內嶺爾山與義西請馬至山等4座百岳山峰,於是一些專登百岳的團體,又將丹大山列拆成兩段行程,只走有百岳山頭存在的路段。亦即以「六順.七彩湖」的大眾化行程,造訪七彩湖與六順山;以「丹大橫斷」的行程並結合東郡山彙的縱走,一次完攀丹大山、內嶺爾山、義西請馬至山與東郡山彙諸峰。但是這兩趟行程,卻疏漏了從六順山以南到丹大山與義西請馬至山到馬利加南東峰這兩段主脊稜脈,以致無法對丹大山列做精確的聯結與詳細的瞭解。本書則以全程縱走方式,提供愛山人完整的行程安排資訊。

路跡不明顯的大石公山路段  攝影/洪宗佑  地點/大石公山途中
路跡不明顯的大石公山路段 攝影/洪宗佑 地點/大石公山途中

布農族丹社群的原居地

  丹大山列因布農族丹社群的丹大社而得名,這片位處台灣最遠最深的山域,最早的人類活動史,即由散居在山列西麓、丹大溪流域的丹社群布農族人所締造。他們大約在17世紀末,由巒社群分支來到丹大東溪與丹大西溪主流兩旁的河岸階地上,建立了10餘個部落,成為丹社群。其中又以位於東、西溪合匯處南側的丹社為核心,也是丹社群裡的大社,故稱為「丹大社」。丹社群的獵場即涵蓋整個丹大山列,甚至越過中央山脈,沿著馬太鞍溪、麻子漏溪(麻漏溪)下到花東阿美族的領域出草。

關門越嶺古道的開鑿

  到了清朝光緒12年(1886年)間,清廷為了「開山撫蕃」,遂由總兵章高元率兵士七百人,自集集街拔社埔(今民和村)向東開築「撫蕃道路」到關門山,即今稱之「關門古道西段」,長約122華里(約70.2公里)。翌年(1887年)初,復由統帶鎮海後軍張兆連副將,率兵士自水尾(今瑞穗)拔仔庄(今富源)向西修築關門古道東段,長約60華里(約34.6公里),歷時4個多月即接通全段道路,稱為「集集水尾道路」。

  沿途並設有營盤進駐兵士,以保護來往商旅,漢人的活動遂正式進入丹大山列。不過這個期間很短,根據史料記載,就在關門古道闢建時,丹社群的布農族人就曾與清兵守衛發生爭執,憤而殺害守衛,清兵也反擊槍殺數百名布農原住民。就因為「蕃害不斷」,加上古道因颱風受損嚴重,清廷也無力修護,這條「撫蕃道路」遂在建成之後的8月,便告荒廢。

日人的橫斷調查與橫貫鐵路之議

  日人據台之後的第2年(1896年),陸軍中尉長野義虎以調查台灣山地資源與高山部族為目的,曾循荒廢的關門古道橫越中央山脈,成為第一位進出丹大山列的日本人。隨後的幾年間,海軍大尉曾根俊虎、通譯森丑之助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警部齊藤平馬等都曾利用關門古道進出丹大山區或橫越中央山脈。明治43年(1910年),台灣總督府為了調查關門古道興建東西橫貫道路的可能性,遂委由蕃務本署的測量技師野呂寧與森丑之助等人,率領數十人的大隊伍,以9天的時間深入古道調查。根據實地勘察結果,野呂寧建議參照阿里山輕便鐵路的作法,開鑿東西橫貫鐵路。後來,因為布農族抗日事件平歇,興建橫貫鐵路之議遂息。

最早的登山活動

  丹大山列的登山活動,則遲至昭和5年(1930年)5月中旬,才由山林課的小林勇夫一行,從倫太文山方向完成丹大山、大石公山到關門山、關門北山的初登記錄。光復後則是在民國52年元旦假期,由謝永河、林文安、邢天正、蔡景璋、林天祥、鄭健次一行6人,在布農族嚮導與揹夫的協助下,循西稜登頂關門山,再往南縱走到大石公山止,成為光復後第一支來到丹大山列主稜的隊伍。

  從歷史的記錄,一窺丹大山列的人類活動史,從丹社群的游移狩獵之地、經關門古道的開鑿與廢弛期,到差一點成為台灣橫貫鐵路貫通之山區,在過往悠悠的歲月裡,寫下了丹大山列的故事。登山者瞭解這些故事的緣由經過,在實際的山旅中憶起,應該會更有感觸。建議延伸閱讀書冊:《台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鄭安睎著,晨星出版(2000年)。《丹大札記》,台大登山社.何英傑編,玉山社出版(1999年)。

丹大山列 1:120,000 (點選可看大圖)
丹大山列 1:12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