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干卓萬群峰

【百岳巡禮】干卓萬群峰

北三段草山主脊西伸的大支脈
高嶺彙結在埔里盆地的東南天際
四座百岳分稜屹立
六天六夜的返復行程
在艱難裡倍覺登峰造極的甘甜

干卓萬山群是從中央山脈北三段草山向西分岔綿延的大支脈,支脈上高峰簇擁,分稜幅員分佈在萬大溪與卡社溪之間的廣大區域上,著名的百岳山峰有干卓萬山(3284公尺,二等1460號三角點)、卓社大山(3369公尺,二等1455號三角點)、牧山(3241公尺,三等5969號三角點),以及萬東山西峰(即火山,3258公尺,三等5966號三角點)等4座。其他如三叉峰(3241公尺)、干卓萬山東南峰(3135公尺)、卓社大山東峰(3245公尺)、雙子山(3049公尺)等,也都是三千公尺以上的獨立峰巒。

孤立的山彙 冷門的路線

  由於西有濁水溪主流,南有卡社溪,北有萬大溪,東有卡社溪源頭與萬大南溪等河谷環抱,使得干卓萬山群自成一個獨立的山塊。從中央山脈的北三段以及七彩湖途中眺望,或是遠從玉山山塊的郡大山、西巒大山北眺,均可清楚的望見一脈高聳嶔崟的山嶺,屹立在台灣高山世界的西緣,巨嶺的西緣就是低陷的埔里盆地丘陵了。地理位置的孤立,使得干卓萬山群一直是高山百岳中,岳人較少問津的蠻荒之地。

  在民國60、70年代,當時還正是干卓萬山區林木盛伐之際,萬大林道與武界林道深入山腹,聰明的登山者紛紛循此林道,找尋攀登百岳山頭的捷徑,於是開闢了萬大林道八林班登山口、武界林道六林班登山口等路線。時至今日,由於林道已廢棄多時,昔日的登山小徑也已經掩沒在荒煙蔓草之中。世紀末的921集集大地震,更重創了干卓萬山區周圍的聯外道路,干卓萬群峰的縱走路程,變得更加的艱辛與漫長。

從能高山稜線看干卓萬山群 攝影∕林軍佐 地點∕能安山稜
從能高山稜線看干卓萬山群
攝影∕林軍佐 地點∕能安山稜

不同型態的登山路線

  歷經大地震的搖撼後,確實讓大多數的登山隊伍,對干卓萬群峰視為畏途。然而,這樣渾沌不明的路況與山區狀況,更讓一些喜愛冒險的登山者,極欲親自探訪。於是干卓萬群峰的登山路線,便在岳界熱心人士的開拓與推展下,新途徑逐漸的定線與明顯,而且還有多樣化的組合。擁有四座百岳名山的干卓萬群峰,隨著造訪隊伍的日益增多,似乎已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了。
  攀登干卓萬群峰的行程安排,大致可分下列三種不同的縱走型式:

  • 往返輻射型:以萬大林道與三叉營地為軸點,從萬大林道十林班的登山口入山,經干卓萬大山到三叉營地,再輕裝輻射狀往返牧山、火山與卓社大山。優點是可以自行開車,登山路徑較明顯,行程容易掌握;缺點是要走回頭路,以及從三叉營地往返卓社大山步程過長。
  • 環形縱走:三叉營地前段步程同輻射型,後段卓社大山則是揹重裝縱走,再從卓社大山西北稜鞍部切下武界林道,循廢棄林道經栗栖溪抵武界。優點是不用走來回路,總步程較短;缺點是全程需重裝攀行、下山路途漫長。
  • 縱貫穿越型:從丹大林道四林班工寮循雙子山稜線上攀,在卓社東峰輕裝往返卓社大山,再依輻射型縱走法下山。優點同環型縱走,而且登山口海拔較高(近2400公尺),攀昇步程相對較為輕鬆;缺點是丹大林道過長,從登山口上攀雙子山的步徑不明顯,容易迷途。2004年的七二水災,將丹大林道的孫海橋沖毀,車輛無法通行,此型將多耗費2∼3天的步程。

泰雅與布農各據一方的綠色山脈

  幅員廣闊的干卓萬山區,自古即有屬於泰雅族澤敖利亞族(Tseole)的萬大群與屬於布農族的干卓萬群及卓社群各據一方,各以背倚的綠色山脈從事游移狩獵的山林生活。居住於今仁愛鄉親愛村濁水溪與萬大溪匯流處附近者,是屬於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的萬大群,清代稱作「平了萬社」或「萬天社」。以今之萬大部落為社址,日據時期曾在今親愛國小處設置萬大番童教育所。今之松林部落,則是霧社事件後,日人將土魯閣群(Turuku)部份族人遷移到舊松林部落,到光復後再輾轉南遷到今之位址,土魯閣群係屬於賽德克亞族(Sedeq)。

  布農族系統的干卓萬群,以今仁愛鄉萬豐村的曲冰(萬豐部落)為祖居地,日據時期日人將干卓萬群部份族人集團移住武界現址,也將卓社群部份族人遷往武界與干卓萬群混居。今之法治國小的前身即為干卓萬番童教育所。卓社群的祖居地則分佈在栗栖溪與主流濁水溪合匯點以南的主流兩岸,共有十社,日據時期日人將部份族人集團移往到今中正村的過坑現址上,成為過坑社。
  三個主要的不同社群,再加上居住於卓社大山南側卡社溪流域的卡社群,在昔日悠悠的歲月裡,即以廣闊的干卓萬山區為居住和活動的範圍,其間也因爭奪獵區,彼此或對立或仇視,以至互相馘首,譜成了最早的山岳活動史。

挺突在干卓萬山塊西南隅的卓社大山 攝影∕范揚茂 地點∕干卓萬山
挺突在干卓萬山塊西南隅的卓社大山
攝影∕范揚茂 地點∕干卓萬山

最早的登山探險與首登記錄記錄

  記錄上最早的登山史,則是在大正11年(1922年)3月,山林課技手山下新治氏為了進行濁水溪上游森林治水調查,完成了卓社大山的首登記錄。稍後的昭和3年(1928年)7月下旬,鹿野忠雄以台灣山岳會會員身份,到卓社大山從事自然科學探查為目的,在武裝巡查的護衛下,也順利地從埔里經過坑、卓社,循稜登上卓社大山。
  光復後,第一支成功造訪干卓萬群峰的,是在民國51年元旦假期,由謝永河、蔡景璋、林文安、李明輝、何張明儀、李敏雄、李正雄與黃澄波等一行8人組成的隊伍。
  他們從萬大入山,並於1月3日攀上干卓萬山,完成了光復後首登記錄。隔了一年之後的52年10月,蔡景璋、林文安、林天祥與黃螽羽等一行,則是從卓社大山方向起攀,於10月27日順利攀抵卓社大山絕頂,30日再走到牧山,並經干卓萬山返回武界,完成了卓社大山、牧山與三叉峰、卓社大山東峰的光復後首登任務。至於萬東山西峰(火山)的登頂則是在4年以後的56年10月14日,由邢天正與原住民田進達,從草山方向踏過長稜,共花了5天才順利登頂火山。
  時至今日,攀登干卓萬群峰的行程安排,可以採取前述之三種不同的縱走型式。為遷就交通及掌握路況,本書則僅提供由萬大林道往返干卓萬群峰的行程安排。

落日彩霞金雲籠蓋的干卓萬山塊 攝影/連濯南 地點/關門北山
落日彩霞金雲籠蓋的干卓萬山塊
攝影/連濯南 地點/關門北山
干卓萬群峰 1:6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干卓萬群峰 1:6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