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安東軍】能高山南峰

【能高安東軍】能高山南峰

山勢悠揚挺翠
氣宇軒昂
峰頂三面峭拔
僅東稜寬嶺平伸
為能高山群最高峰
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能高山南峰,簡稱能高南峰,標高3349公尺,是能高山群的最高峰。全山三面峭坡,僅東稜緩斜平伸,山勢悠揚挺翠、氣宇軒昂。雖名為能高山之副峰,卻高逾主山,形勢更勝出主山,是座內歛沈穩的大山。

  邢天正在《台灣高山明細表》中記載:「能高山南峰,峰嵬坡峻,氣概雄渾。無論北自奇萊,南自丹大遠眺,均有巃嵷拔萃,威鎮群峰之感。稜脊三伸,西聳崖壁,直垂萬大北溪。北聳斷稜,竹木蒙茸,攀登甚苦。南斜陡脊,東則寬嶺平伸。」並將它選錄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隨四季變換的草原景色

  能高山南峰以挺拔的英姿,座落於能高山群光頭山最高隆起準平原面地形的北緣。立於山巔往南俯視,但見一脈翠綠色的岡稜,迤邐南伸,形成一片廣袤柔美的牧野風光,這裡就是台灣最美也最大的草原區。屬於禾本科的玉山箭竹,雖是多年生的常綠植物,但因高山四季的氣候差異大,所以在不同季節上山,看到的草原景色也會有所差異。

  五月是玉山箭竹的新年度生長季的開始,六月綠葉漸漸長成,景觀逐步轉為綠色的草原;七、八月已是滿眼翠綠,生長期則將近結束;九、十月翠綠依舊,到了11月下旬,高山霜期降臨,玉山箭竹漸次枯黃化;12月草原已是嬌黃一片。一、二月雪期,三、四月葉片受凍後掉落,只剩枯桿,景致最為蕭瑟。五月春雨萌發,完成一年的輪迴。

  有人偏愛翠綠、有人獨鍾嬌黃,在於人觀察的標準的不同,但自然界的演替根本沒有不同的觀察標準存在,有的只是一個無限廣大的和諧現象。對於愛山的岳人來說,這片廣袤的大草原,即是大自然最美的贈與,何況其間還有閃亮的天池點綴。芳草萋萋,明珠澹澹,交加入覽,能置身在這豪壯的山水間,夫復何求!

山稜起伏,峰頭挺突的能高山南峰 攝影∕陳煥文 地點∕能高山南峰北脊
山稜起伏,峰頭挺突的能高山南峰
攝影∕陳煥文 地點∕能高山南峰北脊

早期登山史與記錄

  早期的登山活動,多以能高越嶺沿線的山峰為主角。能高山南峰因隱身在能高主山之後,不被越嶺道上的隊伍所注意,縱使有心人,也因路途遙遠,難以登峰造極,以致名氣遠不如能高主山。在日據時期,當霧社八景之一的「能高殘雪」吸引著眾多旅人的目光時,能高山南峰卻還是座孤寂的大山,造訪者少之又少。

  光復後,第一支攀抵能高山南峰絕頂的隊伍是在民國50年1月3日,由林文安與賴長壽兩人代表全隊登頂。這支以蔡景璋為嚮導,林文安、何張明儀、賴長壽、呂水定、簡進添、廖健朗與謝永河為成員的隊伍,本來計劃從安達山循稜登上能高山,再往南縱走。但當他們到了霧社之後,卻因望見能高山稜積雪,原住民「談雪失色」裹足不前,於是變更計劃,改由萬大起攀。

  在林文安與謝永河合筆的「能高山南峰──白石山──安東郡山」攀登記錄中,林文安寫道:「經過一場波折、緊張之後,11時33分由霧社開往萬大的巴士裏,就可聽見岳友們的談笑聲,浸在這談笑聲中,就覺得彷彿成功在望了,雖然成功與否,非所欲問,但白石山就是筆者已戀慕良久的,遠在48年冬與日人西丸氏同登奇萊山之時,就有意問鼎,不料被大風雨困在奇萊山下達三晝夜,以致未能如願以償,去春與謝永河岳兄攜手前來,復遭風雨逼我們息鼓收兵,而徒增戀慕之情。」

  「回憶是時正鬧空前之大旱,山中屢傳森林火警,不料於登山隊入山前夕忽大雨傾盆,我們身置未有人跡的原始林中,披荊斬棘,走一步算一步,歷盡艱險苦難,而眼見登頂在望之時,我們撤退了,而且退得那樣乾脆、伶俐,真沒想到那一次登行,竟成了筆者登山過程中的一大轉機,改變了筆者對於登山的觀念,說明白了一點,就是促使筆者接近了一步『達觀』的境地,此後我不再像以前只顧『登頂」,固執『非成功不可』的了。」

夕映能高山南峰 攝影∕郭英豪 地點∕白石山
夕映能高山南峰
攝影∕郭英豪 地點∕白石山

積雪中叩關 完成首登

  他們來到萬大後,便匆匆地踏上征途,當晚宿於萬大北溪與南溪合匯處。第二天即沿著北溪溯流而上,其間經過燕子岩峽口、高繞過斷崖瀑布以及溯過5個合流點後,終於攀抵一處原住民語「牡麒麟」的溪源獵寮;此獵寮座落於白石山北鞍西腹,距離鞍部稜線落差約二百公尺。第三天他們以此為基地,採取放射狀登山方式,經過80分鐘爬昇後到達鞍部,再前行5分鐘就到了白石池畔,記錄上寫道:

  「…美麗的小池,還有小鳥在水面飛翔,且飛得那麼舒適安逸,水池較大的有三個,均比能高山的天池,更大更美。」這是關於白石池的最早記錄與描述。原本不錯的天氣,在午后竟變天了,他們只得變更計劃,即推派林文安與賴長壽兩人為登峰隊,其他人則集中一切力量作為後盾,促其成功。於是,林文安與賴長壽兩人繼續前進,穿過茂密的箭竹,從南鞍開始積極的攀爬,爬過結冰溼滑的陡崖,忍著狂風的襲捲,硬著頭皮頂風前進,終於在1月3日的午后14時55分,攀抵業已積雪盈尺的能高山南峰絕頂,完成了光復後首登的任務。

  由能高主山到能高山南峰這段主稜的縱走,則是在民國52年5月下旬,由邢天正與原住民鍾古昌兩人,從屏風山縱走奇萊連峰後,再往南縱走能高群峰時,打通了這段光復後未曾有岳人走過的稜脊。現在能高安軍的縱走途徑,即是循著刑天正當年縱走的路線,由能高山南峰的北面峭坡,攀援上登。

能高山南峰(左最高峰)與能高山(右尖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南華山南稜
能高山南峰(左最高峰)與能高山(右尖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南華山南稜

位於東稜的巴沙灣山

  能高山南峰的東面,是一脈緩斜遞降的長稜,其中距離南峰頂4公里處,有座標高3029公尺的巴沙灣山,是邢天正選定的「八十四峰」之一,也是台北市登山會推廣的「百廿岳」之一。全山由斜峙的雙峰構成,最高峰偏居東北隅,峰脊由參差突兀的硬岩推疊而成,形勢嵯峨。雙峰夾抱的谷地,則是處淺竹開闊的草原盆地,並有看天池點綴其間,景緻優美。有興趣者,可以多安排一天時間,由能高山南峰山頂,循東稜輕裝往返。

從卡賀爾山下水池看峻秀的能高山南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卡賀爾山下
從卡賀爾山下水池看峻秀的能高山南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卡賀爾山下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