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連峰】南華山

【奇萊連峰】南華山

山脊南北狹長,橫看成嶺側成峰
北鞍有天池
南邊為能高埡口
形勢突出
西坡陡峭,東坡和緩
淺竹如茵,容貌秀麗

南華山,標高3184公尺,座落於中央山脈主脊能高天池與能高埡口(縣界鞍部)之間,山脊南北狹長近三公里,橫亙於塔羅灣溪上源。從廬山部落向東眺望,視線順著深邃的河谷延伸,最遠處低陷的山口是能高越嶺道通過的縣界埡口,山口北方隆起的弓狀長嶺,就是南華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

  山脊狹瘦的南華山,是座標準「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大山,從西段能高越嶺道上東望,南華山是座平凡的橫嶺,顯不出山的氣勢;但若從南、北方向側看,南華山就像換了一張臉似的,擁有俊俏的山容。最美的一面是從天池方向登頂的途中仰望,柔媚的草原迤邐峰頂,極為俏麗。

  南華山,在王雲卿編著的《台灣山岳一覽表》中稱作「能高主山北峰」,所以也有人將它簡稱為能高北峰,成為能高主山的副峰。但單從兩山相距6公里之遙,其間又隔著知名的卡賀爾山與主脊低陷的能高埡口,在形勢上,似乎有點勉強。何況,在學術上地形區的劃分,能高縣界埡口是分隔南湖山塊與能高干卓萬山塊的界線;也就是說,南華山與能高主山在地形分區上,各屬兩個不同的山塊,分際分明。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著名的能高越嶺道在南華山的西腹及東麓通過,提供了愛山人進出這片山區最佳的途徑。一般而言,最佳的行程安排是準備個三天的假期;第一天安步當車地從屯原登山口,循著西段古道走13.6公里,經雲海保線所抵達天池山莊住宿。第二天以山莊為基地,輕裝造訪草坡綿延、山容秀潤的奇萊主山南峰與綠茵輕柔、山形俏麗的南華山,途中還能看到靜躺於草原鞍部上的天池景致。

  幾個小時的步程,即能親身體驗,站在中央山脈的主脊上,盡覽台灣高山美麗動人的景致。第三天您可以選擇循著來時的古道,原路返回屯原,或是越過能高縣界埡口,循能高越嶺的東段,走完全程古道。不過,東下花蓮路途較長,要有專車接駁,才能順利下山。

能高越嶺國家歷史步道

  開鑿能高越嶺道的歷史,最早是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向東擴展遷徙的部落聯絡道。後來原是姻親關係的部族,因獵場的爭奪,雙方便漸行漸遠,並以中央山脈主脊為界,各自開發獵區的山路。日據初期,隘勇線伸入本區周圍,到了大正3年(1914年),日人發動「太魯閣討伐戰」,利用隘勇線與獵人山道跨過中央山脈主脊用兵。到了大正7年5月,從霧社經天池、州廳界、巴托蘭到達初音的能高越嶺初始路線,全線完工,長81.2公里。沿途設置了16個駐在所。這條中部橫斷道路完成之後,即成為台灣東、西部最便捷的交通孔道,發揮了郵遞業務、巡視考察,以及登山健行等多種功能。

  到了大正14年,鑒於舊道翻越主脊的聯帶山(奇萊裏山)鞍部海拔太高,冬季積雪難行,便另闢一條經過能高埡口的新路,並新設東能高、奇萊、坂邊、桐里等駐在所,總長度也縮短為76.8公里。至此,新路取代了舊路,加上路途平緩暢通,吸引了更多的人來此健行,進而成為大眾化的橫斷路線。

  光復之後,台電架設東西向輸電線路,讓古道變成了保線道路。隨著登山風氣的興起,這條路況良好,沿途又有台電保線所可以借宿的越嶺道路,便成為熱門的健行路線。民國82年,觀光局為吸引國際人士到臺灣旅遊健行,特別撥款重建天池山莊,並委由林務局派員管理,提供理想的住宿服務,期使能高越嶺道能夠成為國際級的健行路線。到了民國91年起,林務局推動「國家步道」的建置計劃,這條擁有歷史深度與高山景觀之美的越嶺道,自然成為國家步道中重量級的一環。

能高越嶺縣界上的光被八表石碑  攝影∕鄭世達
能高越嶺縣界上的光被八表石碑 
攝影∕鄭世達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