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連峰】奇萊主山北峰

【奇萊連峰】奇萊主山北峰

全山三面斷崖絕壁
峰尖穎銳如戟插天
形勢剛猛威烈
黑色奇萊的象徵代表
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奇萊主山北峰,標高3607公尺,是中央山脈主脊中央尖山以南、馬博拉斯山以北的最高峰。全山三面斷崖絕壁,形勢孤絕,峰尖穎銳如戟插天,凌厲崢嶸,是台灣少數剛猛威烈的名山之一,更是「黑色奇萊」的象徵代表,名列高山「十峻」之一。很少會有這樣一座山,在這麼近的距離裡,讓人品頭論足,並油生敬畏。座落在松雪樓東南方的奇萊北峰,其崔巍聳矗的威儀,輻射出強力的磁場,吸引著來往眾人的目光。那鷹瞵鶚視的峰嶂,更讓人心生畏懼,以往有人稱它為「一怪」或是「一奇」,與「五嶽三尖」並列齊名,成為岳人夢寐登臨的名山。

被誤解的大山

  奇萊北峰正因為山容獨特又如此靠近文明,在民國六○年代登山風氣蓬勃發展時期,即引來一批批的登山隊伍,從松雪樓整裝朝向奇萊出發。這些隊伍中能順利登峰造極者,固然值得慶幸,但也有隊伍因為準備不周、經驗不足,以及遇上惡劣的天氣,鎩羽而歸。甚至因處置不當,發生山難,犧性了寶貴的生命,則更讓人悲嘆惋惜。

  這當中最令社會大眾震驚就是發生在民國60年7月的清華大學登山社五位核工系學生以及民國65年8月的陸軍官校六位同學罹難奇萊事件。這兩起發生在松雪樓到奇萊主稜之間的慘泣山難,不僅震撼了整個登山界,也讓一般社會大眾對奇萊山產生了「恐怖吃人山」的印象,「黑色奇萊」之名,不逕而走。

比主山更高的大山

  奇萊主山北峰雖名為奇萊主山的副峰,但就海拔高度與山容來論,北峰高過主山47公尺,山容也比主山壯盛且尖銳,名氣更比主山大得多。只因為在日據時期進行高山測量時,是由霧社方向往東依序進行,位置較西的主山,首先即被觀測與命名。當測量隊到達合歡山時,發現中央山脈的主脊稜線,是由畢祿山向西紆曲經合歡山,再轉回奇萊群峰接能高山,主山即位於奇萊群峰這段主脊稜脈的中點上,屬於主稜上的高峰。

  而奇萊北峰的位置,則是在奇萊主山向東岔出的支脈上,當時測量隊依其山形,將它暫稱為「三角錐山」,後來才正名為「奇萊主山北峰」。從山名上看起來,北峰好像委曲了點,但在岳人的心目中,奇萊北峰確實贏過奇萊主山,成為奇萊群峰裡的代表山岳。

峰尖穎銳,如戟插天的奇萊主山北峰。 北峰是奇萊連峰中的最高峰,因為日據時期進行測量工作時, 係由西向東依序進行,位置較西的主山遂被優先命名,北峰遂只得以副峰名之。 攝影∕林軍佐 地點∕奇萊主山北峰下
峰尖穎銳,如戟插天的奇萊主山北峰。
北峰是奇萊連峰中的最高峰,因為日據時期進行測量工作時,
係由西向東依序進行,位置較西的主山遂被優先命名,北峰遂只得以副峰名之。
攝影∕林軍佐 地點∕奇萊主山北峰下

人類活動史與首登記錄

  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遷移史得知,昔日居住在濁水溪最上游的土魯閣群(Turuku)原住民部族,因子孫繁衍,一部份族人遂越過奇萊北峰,遷徙到托博闊溪兩岸定居,並逐漸向立霧溪兩岸擴展,形成太魯閣群。遷徙游獵便成為奇萊北峰最早的人類活動史。

  進入文字記錄年代後,奇萊主山北峰的首登記錄,則是在大正2年(1913年)10月3日,由台灣總督府警視山本新太郎率領的武裝探險隊所締造。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在太魯閣討伐戰役之前,為了用兵需要,所進行的地形測量與部落偵察任務。翌年的5月31日,日軍其中的一支,即以該次的觀測所得,循奇萊北峰東側的卡里亞諾敏(Kalianomin)路線,對托博闊流域的太魯閣群原住民部落,進行突襲行動,展開了太魯閣部族浴血抗暴的悲壯滄桑史。

  光復後奇萊北峰的首登記錄,是在民國48年12月,由林文安與陳建地兩人,陪同《山與溪谷》雜誌記者西丸震哉,從霧社循已經通車的中橫霧社支線到達合歡山,再循合歡山東峰東南沿伸的主稜前進,並於兩天後(22日),成功地踏上北峰絕頂,創下光復後業餘首登記錄。他們一行3人在北峰登頂後,繼續往南縱走,經奇萊主山、奇萊裡山、奇萊主山南峰、能高山北峰(南華山)後,才循能高越嶺道路西下屯原,也圓滿地完成了奇萊連峰的最早縱走記錄。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