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群峰】石門山

【合歡群峰】石門山

山脊瘦削
頂嶺狹平
公路西肩繞過
成為百岳中最易登頂的山峰

中橫霧社支線公路自北合歡山南主稜,穿越小風口鞍部後,蜿蜒爬昇、經合歡山管理站到達克難關的埡口,公路轉往主脊西側繞行,路東狹長的山脊就是石門山。從南稜鞍部(合歡尖山北鞍)的登山口,循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整建的步道上行,約30分鐘即能輕鬆登頂,是座平易近人的百岳山峰。

首登記錄與合歡越嶺舊道

  民國47年5月7日,中橫霧社支線全線通車,同年8月22日,林文安、李明輝、陳茂修等人參加橫貫公路高山野營隊,以「游擊」方式順道登頂了石門山,創下了光復後業餘首登的記錄。林文安並簡略地描述了此山:「石門山3236m(新標高為3237公尺)位於昔日石門派出所旁邊,其山稜北接北合歡山南連合歡東峰,公路繞過其西面山肩,山頂有顆三等No.6383三角點,因置於高山環繞當中,眺望略遜一籌。」

  林老所云的石門派出所,是指日據時期建於現今合歡山莊位置上的石門警官駐在所。早在大正3年(1914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欲以強勢軍力,降服世居於立霧溪沿岸的太魯閣部族,遂發動了「太魯閣蕃討伐戰」,並在行軍同時開闢了一條從埔里經霧社、合歡山、沿塔次基里溪河谷,到達天祥東出太魯閣口的警備道路。

  這條最早的警備道路,在現今石門山登山口以西路段已被公路取代或破壞,以東路段則是從石門山的南鞍,向東北腰繞至石門山的東稜,循2537公尺的長稜直降塔次基里溪,並於過溪後向東北穿過關原舊址上的大河階地,再沿屏風山北麓的塔次基里溪南岸,跨無名溪、魯比溪,到達卡拉寶東出天祥。直到昭和5年(1930年),位於塔次基里溪上游的部落被強迫性的集團遷村後,從卡拉寶到石門山的這段古道便逐漸荒廢。

坡緩草萊的石門山,左側為石門山北峰。 攝影∕洪宗佑 地點∕石門山途中
坡緩草萊的石門山,左側為石門山北峰。
攝影∕洪宗佑 地點∕石門山途中

合歡越嶺道與山名由來

  昭和8年(1933年)6月,台灣總督府有鑑於合歡越嶺道沿線富山岳景觀與峽谷斷崖之美,適於大眾登山健行,遂著手開闢新的聯絡道路,以替代從石門山到卡拉寶這段坡度大、斷崖多的古道。翌年1月28日,這條繞經石門山西肩、北合歡山東腹到北合歡山埡口(大禹嶺)往東,經關原、畢祿至卡拉寶社的新途徑,即正式完工。石門山的山名,即因為越嶺道鑿開了此山北稜的岩壁,形成一個石門,因而得名。

  到了昭和10年(1935年)3月31日,這條從太魯閣峽口經合歡山到霧社的越嶺道路,業經最後的整修與改道工程,終於全線暢通,並改稱為「合歡越道路」。在合歡越道路健行全盛時期,一般健行者都從霧社啟程,經見晴(清境農場)、追分(翠峰)、櫻峰、合歡山(昆陽)、佐久間(山卡)(武嶺)、石門(合歡山莊)、州廳界、北合歡山鞍部(大禹嶺)、關原、畢祿、卡拉寶、西拉歐卡、見晴、古白楊、西奇良、他比多(天祥)、巴達崗、布洛灣、溪畔到太魯閣峽口結束行程。

最容易登頂的百岳

  緊臨合歡越道路的石門山,在日據時期就應該是健行者往來頻繁的展望台,光復後,便捷的交通,更讓石門山成為百岳中最容易登頂的山峰。每逢週末假日,遊客們扶老攜幼地循著舖設著石階的步道,迎著山風,一邊欣賞周遭的山景,低頭看看高原上的小花小草,興奮地登頂了人生的第一座百岳。並對照著立於峰頂的實景解說牌,一一辨識環繞四周的豪壯山巒,盡情地享受大自然慷慨的給與。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