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段】南湖大山南峰

【北一段】南湖大山南峰

全山由變質砂岩構成
山形尖銳,風骨崚嶒
可循岩階蹬足援攀,不難登頂

南湖大山南峰位於南湖大山南主稜約1.6公里處,全山由變質砂岩構成,峰尖挺銳,風骨崚嶒。卑南亞社(南山村)的泰雅獵人稱它為Babo—Gikaga,也就是吉卡加山。南湖大山南峰的山名,最早是在野呂寧1914年的《南湖大山方面探險復命書》中出現,不過野呂技師所指的南湖大山南峰不是指現在這座岩峰(依復命書中的描述,應該是指夾在陶塞溪與和平南溪之間的西吉南山稜脈上另一座獨立峰巒,距離主山約1公里)。

  隨後,地理形勢漸明,岳界遂將這座真正位於南湖大山之南的山峰,納為副峰群,成為南湖大山南峰,簡稱為「南湖南山」。總結在南湖山區中,共有含主峰之內的八座峰巒,冠上「南湖」的姓氏,山群聲勢浩大。

登山情境的轉換點山峰

  南湖大山南峰雖是南湖群峰的一份子,但對於縱走南湖.中央尖的隊伍來說,登頂的情境與心裡的壓力卻有迥然不同的感受。在此之前,登山隊伍沈浸在優美開闊的南湖圈谷裡,以輕裝的方式,悠遊圈谷四周豪壯的山稜,散步於靜謐的「冰河庭園」中,賞花、賞樹、賞景,如同在桃花源裡生活,無憂無慮,自在輕鬆。

  但當行程要離開熟悉的南湖圈谷,往南峰邁進時,一股離愁的情緒,一種不捨與失落交織的感覺便會襲上心頭,而且久久無法釋懷,一直要到登頂南峰後,才能漸漸地恢復平靜。站在南峰的山頂上,凌厲崢嶸的中央尖山,屹立眼前,如劍插天的山形震撼人心,那條位於主、東峰之間,如天梯般陡峻的碎石坡岩溝,就是明日要攀上絕頂的最大考驗。心境也在此轉折,轉向巍峨的中央尖山,轉向深邃的中央尖溪,轉向回家的路。

如指尖朝天的南湖大山南峰 攝影∕阮榮助 地點∕審馬陣草原
如指尖朝天的南湖大山南峰
攝影∕阮榮助 地點∕審馬陣草原

最早的登山探險史

  日據時期的昭和7年(1932年),台灣山岳會的千千岩助太郎、齋藤三男、田口與四郎,宇佐見守與山本鹿太郎警官,以及原住民8人,合計13人,於7月30日從花蓮新城出發,縱走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並於8月6日完成南湖大山南峰的首登記錄。

  距離野呂寧首登南湖大山的時間(1914年),相隔了18年,究其原因,不是因為自然山稜的阻隔,而是因為南峰所處的中央尖溪流域,昔日是泰雅亞族溪頭群卑亞南社與位於太魯閣地區的賽德克亞族陶塞群,兩個敵對部族互相爭奪的獵場,時有殺人馘首的事件發生,所以兩方部族的人都不願意帶領探險隊伍進入這片山區,以免發生事端。

光復後的登山記錄與途徑

  光復後的民國47年8月8日,林文安、李明輝、李榮顯、蔡景璋等人在首登南湖大山後,隨即循著巨石纍纍的稜線,花了兩個多小時才辛苦地攀上南湖大山南峰的山頂,完成南峰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時至今日,縱走南峰的途徑已經避開了這段石陣錯落、巨岩橫陳的岩脊,改循稜側林緣邊較平坦的坡面下行。途中會經過地處圓柏林畔的南湖池,昔日池畔建有避難山屋,今已毀壞。過了南湖池之後,山徑大致沿著岩脊東側的冷杉林與箭竹林間穿梭,隨後再爬上兩段亂石岩堆帶,即可攀上主脊到達南峰北鞍的草原岔路口。在此輕裝往返南峰與巴巴山後,再循南峰的西稜,一路陡降到中央尖溪畔的避難山屋。

南湖大山南峰半面是傾斜的草坡,半面是嵯峨岝崿的危崖。 攝影∕郭致輝
南湖大山南峰半面是傾斜的草坡,半面是嵯峨岝崿的危崖。
攝影∕郭致輝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