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北一段(南湖‧中央尖)

【百岳巡禮】北一段(南湖‧中央尖)

引領中央山脈三千公尺的稜線
向南綿延起豪壯雄奇的山河
有絕勝的冰河圈谷  神秀的中央尖
從宜蘭中橫支線思源埡口入山
七天的行程即能親炙
八座百岳的豐饒山旅

北一段不是台灣地理上的地形分區,是山岳界為了安排縱走行程所取的名字。民國60年山岳界聯合舉辦的中央山脈南北大縱走活動,北隊從南湖群峰起步,南向縱走;南隊則從卑南主山啟程,北向縱走,並約定在七彩湖完成會師。其間為了替縱走主隊補給糧食,遂將南、北兩段再細分為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與南一段、南二段、南三段,這就是登山界將中央山脈主脊分段縱走的濫觴。

北一.北二段的分界

  不過,當時的北一段行程,是以中橫公路的大禹嶺為補給點,也就是說「北一段」指的是從南湖大山經中央尖山、無明山到畢祿山這段脊樑山脈。「北二段」則是大禹嶺以南經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到能高越嶺縣界埡口這段彎折的脊樑山脈。或許是當時的資訊傳播不足,或是後來縱走行程的新發現,演變至今,岳界現在稱呼的「北一段」、「北二段」,已經與「原始版本」大不相同了!

  「北一段」變成了南湖到中央尖山這段主稜,「北二段」則是指甘薯峰、無明山到畢祿山這段主脊。歷史訴說著一段時期的故事,在登山的旅程中,回味以前的登山史,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切入點,去深入的瞭解所鍾愛的山。

豐繁豪壯的南湖.中央尖

  南湖.中央尖,這個在登山界稱得上是「如雷貫耳」的響亮名稱。不僅一趟行程可以囊收8座台灣百岳,步履行經的審馬陣草原牧野、南湖冰河圈谷、陶塞的銀白奇峰、幽邃的中央尖溪和名聞遐邇的中央尖山,以及大山高原上的圓柏香青與奇花異草等,都是台灣高山絕無僅有的特殊景觀。

  南湖.中央尖的縱走活動,依山群分佈與天然界線的阻隔,將整個攀登方式分成前、後兩段;前段是以南湖大山為中心的南湖群峰行程,後段則是挑戰孤峰峭拔的中央尖山行程。南湖群峰屬於輻射狀的登山行程,即以南湖圈谷為基地,輕裝往返羅列於主峰四周的各山峰。領隊可以依據行程天數、隊員狀況與天候因素等,做適當的行程調配,以提高登山安全係數。

  中央尖山則因位置偏處南湖主脊的南端,必須要重裝陡降到中央尖溪宿營,翌日輕裝單登中央尖山後,還須要一天的時間,才能返抵木杆鞍部,屬於重裝型的縱走行程。這段中央尖山的行程,由於路途遙遠,山徑溼滑且須涉溪多次,若遇天候驟變,領隊即應慎思,切勿冒然前進。

隆冬大雪覆蓋的南湖‧中央尖 攝影∕洪宗佑
隆冬大雪覆蓋的南湖‧中央尖 攝影∕洪宗佑

最早的登山探險活動

  攀登南湖群峰的路線,從日據昭和年代到民國63年間,以從卑亞南社(南山村)啟程,涉過米磨登溪與蘭陽溪主流,並溯行耶克糾溪再攀上審馬陣山西北支稜的奇烈亭路線,最為熱門。這條原是卑亞南泰雅獵人進入南湖大山狩獵的捷徑,在明治43年(1910年)4月7日,就被當時的宜蘭廳叭哩沙(今三星)支廳長警部小島仁三郎與宜蘭蕃務係長警部坂井時彥氏一行,做為探險南湖山區陶塞部族的途徑。

  此行他們不僅探訪了世居於陶塞溪河谷的泰雅族陶塞群(今稱太魯閣族)各部落,還至少登頂了南湖大山北峰與南湖大山東峰,主峰可能沒有登頂,但記載了南湖大山是由三個鼎立的尖峰所組成。這份復命書成為了南湖群峰最初的文化史記錄。到了大正3年(1914年)4月,著名的登山探險家與測量技師野呂寧一行34人與原住民武裝護衛隊275人,從比亞毫社(大濁水北溪南澳群大部落)出發,在完成南湖大山的測量任務後,也是循這條獵徑下抵卑亞南社。

  隨著太魯閣戰爭(1914年5月31日∼8月10日)的結束與登山探險活動的日益萌芽擴展,這條攀登南湖大山的途徑,逐漸地被業餘登山隊伍廣泛地利用。到了大正15年(1926年)11月台灣山岳會成立後,登山人口遽增。攀登南湖大山的隊伍也隨之驟增,昭和9年(1934年)12月,台灣山岳會遂在這條山徑的中途海拔高約2560公尺處,搭建了一棟登山小屋,並以此地地名的泰雅語Kiretoi命名為「寄歷亭」(奇烈亭),同時也在南湖圈谷上搭建了一棟「南湖山莊」。

光復後的登山活動

  光復後,這條日據時期攀登南湖群峰的傳統途徑,一直沿用著,其間雖然也有隊伍從不同的路線的進入南湖群峰,但都未能蔚為風氣。如光復後首登中央尖山與南湖大山的林文安、李明輝、李榮顯、蔡景璋一行4人,係從耶克糾溪的登山口,捨左邊往奇烈亭的傳統路徑,改取右側沿溪的獵徑,再循支稜翻過木杆鞍部(Kolei—Mukan),並涉過南湖溪與中央尖溪,完成了中央尖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返程回抵南湖溪後再循審馬陣山的稜線接到奇烈亭上來的路線,在順利完登南湖大山諸峰後,循傳統路線返回南山村。這條攀登南湖群峰的路徑,雖然步程不遠,但因需涉過多條大支流,若逢雨季或驟雨,暴漲的溪水,常讓登山隊伍受困溪床,衍生出不少危險。而且耶克糾溪登山口海拔僅約1270公尺,距審馬陣山的3141公尺,落差高達近1900公尺,攀爬起來確實相當辛苦勞累。

新途徑的開闢

  直到民國63年7月,中華山岳協會雲稜登山隊為紀念隊友吳萬居於前一年的10月在南湖圈谷遇難,特別捐出了20餘萬元,在木杆鞍部東北山坳處興建了一棟「雲稜山莊」,並開闢了一條從思源埡口利用710林道,再翻越多加屯山、經木杆鞍部到達山莊的新途徑。這條不必過溪,免除了山洪的危險與不用再攀昇千餘公尺,即能抵達審馬陣山的新路線,便立刻取代了奇烈亭的傳統路線。

  時至今日,這條造訪南湖.中央尖的山徑,不僅路跡顯明,沿途還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的山莊,提供了舒適的宿營環境。愛山的朋友,如果您還未曾走過「南湖.中央尖」,那麼應該安排個7∼8天的假期,去見識一下台灣高山最多樣美麗的山岳殿堂;如果您曾造訪過,那麼在相隔數年之後,更應該再走一遭,以不同的心境,去體驗這段豪壯的山河。

【北一段─照片欣賞】※點擊可看大圖

北一段_版型C

北一段 1:5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北一段 1:50,000 (點擊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