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拉斯橫斷】馬博拉斯山

【馬博拉斯橫斷】馬博拉斯山

基磐廣博,山容壯盛
形勢磅礡,威鎮四方
中央山脈第二高峰,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與秀姑巒山毗鄰駢立,各顯尊榮

馬博拉斯山即烏拉孟山,標高3785公尺,中央山脈第二高峰,座落於脊樑中段馬博橫貫主稜的折脊處,南與秀姑巒山隔鞍相對,烘托出巍峨壯麗的秀馬連峰;東啣以「馬」為首的馬博拉斯橫貫山脊;北馳黃當擴山,峭豎直劈於哈伊拉羅溪谷底;西稜引降盆駒山,止於郡大溪河谷。四稜歧張,根基廣袤,撐起龐大的山體,獨踞一方。
  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頂,最高處位於西北角,山脊被盤虬的玉山圓柏與杜鵑灌叢佔據,嶺頂的西南、東北、東南三面,皆為嶙峋的斷崖,整座山不僅龐大壯盛,又出露險峻之貌,雄峻的山容成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糾葛複雜的山名演變史

  馬博拉斯山的山名,源於布農語Maborasu音譯而來,原意是「老人」,依據最早的布農族獵人的說法,指的是秀姑巒山,用以形容秀姑巒山冬季積雪時,整座山被白雪覆蓋,好像是老人滿頭的白髮。烏拉孟山(Wulamun)才是這座山最早的名稱,是布農語「後門」的意思,大概是指此山東西橫亙的主脊,不僅可東通玉里,又如屏障一方的後門駐防。後來,因為日人在繪製蕃地地形圖時,誤將「馬博拉斯」標註在應為烏拉孟山的山頭上,又將「烏拉孟」依日語音譯為「裡門」,搬移到哈伊拉羅溪對岸東郡山彙上的3335公尺(舊測3262公尺)平頂峰上,就這樣一連串張冠李戴的結果,演變成後人皆以馬博拉斯山取代烏拉孟山,而烏拉孟的名稱則只被用來稱呼此山東脊的斷崖而已。由於這種情形早在鹿野忠雄於昭和6年8月縱走秀姑巒山脈時,即已出現,也因無法挽回與更正,遂沿用至今。只是在我們登臨這座雄渾的大山時,似應該瞭解這麼一段複雜糾葛的山名演變史。

烏拉孟斷崖  攝影/洪宗佑
烏拉孟斷崖 攝影/洪宗佑

地形地質景觀與特出的地理位置

  《花蓮縣誌》卷四地形篇中記載:馬博拉斯山:拔海3805公尺,位于中央山脈脊嶺,跨花蓮南投兩縣。峰三角丘狀,兩翼平展,東北接塔比拉山,南連秀姑巒山。西側西北稜線降于郡大溪,對郡大山、望鄉山。東側當卓溪鄉中部,嶺下成斷崖,崖腳向北接馬博拉斯溪源頭傾斜,附於塔比拉山支脈。岩層為粘板岩類,土層屬高山腐植土,皆草生地。
  縣誌中所提的塔比拉山即岳界熟悉的馬利加南山;馬博拉斯溪又稱作馬霍拉斯溪,是音譯差別所造成。關於岩層的描述,根據玉山國家公園的調查解說資料,應屬於始新世畢祿山層,主要岩石為板岩、千枚岩、石英岩互層及夾薄層變質岩。
  山形磅礡雄峻的烏拉孟山,雖擁有中央山脈第二高峰的美名,但是因為緊臨第一高峰秀姑巒山(直線距離僅2.6公里),風采與岳人的眼光都被秀姑巒山所吸引。不過,靜觀此山擁有的優越位置(中央脊樑的折轉軸點上)與龐大的山容,而且僅低於秀姑巒山20尺,實是一座足與秀姑巒山爭輝並相得益彰的巍峨大岳。

利加南山(左中)與馬博拉斯山(右)  攝影/郭英豪 地點/馬路巴拉讓山西峰
利加南山(左中)與馬博拉斯山(右) 攝影/郭英豪 地點/馬路巴拉讓山西峰

最早的登山記錄

  大正15年(1926年)10月4日,殖產局山林課的伊藤太右衛門、吉井隆成、森下常吉、木杉清治等一行,因為公務需要完成了馬博拉斯山的初登記錄,比秀姑巒山的初登晚了兩年。昭和6年8月與9月,鹿野忠雄則曾以不同的路線,先後兩次到達山頂,是為純登山人的首登記錄。民國48年11月19日,李明輝、李榮顯、邢天正、陳永年等一行人在完成秀姑巒山光復後首登時,李氏父子兩人以跑步方式完成馬博拉斯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民國49年4月,林文安一行的中韓青年登山隊,在登頂秀姑巒山後,韓籍客隊認為登馬博拉斯山等同於散步而非登山,提議改變途徑,擬由秀馬鞍部直下郡大溪源頭時,在「輕敵」的心理下,韓隊金起煥不幸失足墜落深谷。經過林文安等人積極求救,並得空軍協助運補急救工具,8天之後才將骨折負傷的金起煥救出東埔。

金碧輝煌的馬博拉斯山(左)、秀姑巒山(右)連稜  攝影/阮榮助 地點/觀高
金碧輝煌的馬博拉斯山(左)、秀姑巒山(右)連稜 攝影/阮榮助 地點/觀高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