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雪山東峰稜脈

【百岳巡禮】雪山東峰稜脈

雪山山彙中最短的一條支脈
止於七家灣溪畔武陵農場
以台灣第二高山——雪山為目的的登山隊伍
安排二~三天的時間即能循東峰稜脈
順利完成兩座百岳(雪山、雪山東峰)的登峰活動

雪山東峰稜脈是雪山山彙六條稜脈中最短的一條,從雪山主峰頂向東岔出後,稍為北偏再向正東經甘木林山(原名Bunnof 本諾夫山,3666公尺,也稱馬特蘭山,舊測3690公尺,三六九山莊名稱由來)、雪山東峰(3201公尺)後,陡降於七家灣溪畔,溪畔有寬廣的平台地形,是受到地殼隆起與七家灣溪下切作用,所形成的切割沖積扇地形,相當具有特色。

  盛名的武陵農場就是沿著七家灣溪畔的沖積扇平台開拓,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後,為護育僅存於七家灣溪及其支流中的櫻花鉤吻鮭(台灣鱒)國寶魚,即規劃本區為武陵遊憩區,期以生態保育代替農業開發,為台灣鱒國寶魚的護育,克盡最後的存亡關鍵。

  在雪山六條稜脈中來看,依時效、步程與大眾化程度,無疑地,以武陵遊憩區雪山登山口為起攀點,循著雪山東峰稜脈登頂台灣第二高峰──雪山的步徑,是最佳的路徑選擇。這條岳界習稱的「雪東線」,登山隊伍只要安排個三天二夜的行程,甚至二天二夜的行程,即能快速地往返雪山主峰,完成二座百岳(雪山東峰、雪山主峰)的登頂,是一條極具效能的「百岳」熱門路線。

攀登雪山的最初始路線

  日據時期的大正4年(1915年)7月,蕃務本署的測量技手財津久平一行,從宜蘭廳卑亞南社(今南山村)越過卑亞南鞍部(當時命名,今思源埡口),走進猶如世外桃源的大甲溪上源谷地,四周山巒環抱,溪水清澄,還有高山冷水魚(即櫻花鉤吻鮭)悠遊,他們循著原住民的獵路,翻過羅葉尾山的稜線來到Kyawan溪(七家灣溪),宿於溪畔的獵屋,翌日再循著雪山東峰的尾稜到達海拔約10000英尺的高地,財津氏寫道:

  「走了6小時來到海拔10000英尺處,山色絕美,這裡有『黃金之池』,原住民稱Chirun,可供200~300人飲用,在此可望見Sylvia的絕頂。」這裡應該是今日三六九山莊附近,昔日有水池,池畔有獵寮,泰雅語稱為Takajin,原意是「用半截枯木塔蓋的小屋」,此地與Kikuru(今七卡山莊附近)是卑亞南社獵人重要的獵場。

  第三天(7月10日)財津氏一行舉著火把出發,穿過玉山圓柏的灌叢,順利到達雪山山頂,測量結果得12972英尺,僅次於玉山,成為日本國的第二高峰。至此,雪山東峰稜線便成為日據初期攀登次高山最初始的路線。直到大正12年(1923年)7月,總督府治水調查隊伊藤太右衛門一行循「卑亞南越嶺道路」(大正10年完工)到達志佳陽社,溯行司界蘭溪登上志佳陽大山,隨後日人才開闢一條循志佳陽大山稜線攀登次高山的新路線,並興建了「次高山莊」,才取代了從雪山東峰攀登次高山的舊途徑。

光復後首登與新途徑的開闢

  光復後的民國43年8月25日,黃德業、林秀格、曾成金、曾培峰一行4人,憑著一本昭和17年東亞出版社發行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裡簡單的路線介紹資料,帶齊了4人份10天的糧食與裝備,從羅東出發,經土場到達卑亞南社,僱請了4位原住民揹夫,循著卑亞南越嶺舊路往Kyawan(七家灣溪)前進,27日爬上了擁有三等6304號三角點的雪山東峰,29日再攀抵次高山頂,成為光復後有記錄可查的第一支雪山登峰隊伍。

  這條循雪山東峰攀登雪山的途徑,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登山人的注意,岳人攀登雪山還都是走志佳陽大山這條稜線登頂往返。直到民國58年,當時的反共救國團與林務局大甲林管處,利用武陵農場內的道路,從誠莊對面開闢了一條經雪山東峰登頂雪山的新途徑,隨後再興建了七卡與三六九兩幢山莊,這才讓雪東線成為攀登雪山最便捷的途徑。

【百岳巡禮】雪山東峰稜脈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