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Mt. Morrison有聯結的人物簡介﹙二﹚

William Campbell 甘為霖、坎貝爾……﹙1841—1921﹚

  蘇格蘭人,1871年應英國基督長老教會之聘來台傳教,曾四次進入英國與台灣﹙1871—1878、1880—1887、1889—1895、1897—1917﹚,返英只做例假休息與募款回台所用,可以說是全心投入來台宣教的工作,在這46年期間﹙1871—1917﹚甘為霖傳教的足跡遍及全台與澎湖。尤其在1887年返英之際,向格拉斯哥的宣導會募得資金500英磅,並刊印盲人使用的凸版書籍,於1889年返台著手計畫籌建盲人學校,1891年10月於台南府城創立了台灣第一所盲人學校——訓瞽堂,是台灣盲人教育的先軀者。

  甘為霖也精通台語,與台灣人民溝通無礙,他將在台宣教46年的所見所聞、軼事傳說都清楚地記錄下來,著述《Sketches From Taiwan》﹙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一書中均有詳細描述,藉以書中所寫,我們得以清楚瞭解那個年代台灣社會的生活情況與變動過程。

  在研究教會史與台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台46年的甘為霖應該是公認所有來台灣的西方傳教士中,在學術上貢獻最多的一位,也是當時對台灣史最熟悉的學者傳教士。

  甘為霖與Mt. Morrison的聯結除了於1889年繪製的《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參干治士介紹﹚外,基督教會最早認為甘為霖不僅為日月潭取了個「干治士湖」的名字,也為玉山取了「馬理遜山」的名字,後來才修正是Collinson提督最早取名Morrison的。甘為霖曾說:在干治士湖之外,在湖的東南方向升起Morrison山,對站在湖邊的遊客,朝著那高聳入雲的山峯望去,這兩位來自西方世界的傳教士Candidius和Morrison,應該要永存記憶裡。

1889年甘為霖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
1889年甘為霖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

Matthew Calbraith Perry 培里、培利、伯理、彼理……﹙1794—1858﹚

  美國海軍將領,1837年建造出美國海軍第一艘蒸汽船,被稱為「海軍的蒸汽船之父」。1852年擔任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授命執行「日本開國」﹙Japan Opening﹚任務,1853年7月8日親率4艘蒸汽艦艇於浦賀﹙今橫須賀市﹚入港,向日本提出開國要求,打開幕府時代日本封閉的國門。翌年﹙1854﹚培里再度來訪,强迫日本簽定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美日和親條約》,結束幕府鎖國政策,培里即以率領黑船打開鎖國時期的日本國門,聞名於世,日人稱「黑船事件」。

  1854年培里打開對日貿易通商的門戶外,進一步尋找從日本到南海之間的船艦補給資源﹙煤炭、淡水﹚,遂於歸國途中派遣Mecedonian號蒸汽船與Supply號軍需船前往基隆港,並登陸勘察基隆煤礦位置與勘測海灣地形,停留約10天後才離開。

  兩年後﹙1856﹚,培里在《美國艦隊遠征中國海與日本記》一書中,刊載了一幅福爾摩沙島﹙THE ISLAND OF FORMOSA﹚地圖,本圖雖大致以1845年Collinson版的地圖為基礎,只在基隆媒礦﹙Coal field﹚處加註標線與增補了綠島,也省略了海岸水文資料,Mt. Morrison則更顯明的標註。此圖雖然略嫌簡略,却為目前所知美國人所描繪最早的台灣地圖,在文獻地圖收藏裡,我們將這張地圖稱作培里版台灣地圖。

圖⑤ 1854年培里版福爾摩沙島圖
1854年培里版福爾摩沙島圖

Charles W. Le Gendre 李仙得、李讓禮、李善得……﹙1830—1899﹚

  法裔美國人,軍官兼外交官,1866年任美國駐廈門領事,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在台灣東部外海觸礁沈沒,船長及悻存船員漂至恆春半島被琅的排灣族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羅妹號事件」。因清政府稱發生地乃管轄不及之地,李仙得只得進入番地與排灣族頭目卓杞篤直接談判,協議原住民不傷害漂民,稱為「南岬之盟」。

  1871年10月,琉球國山原號遇颱風漂流到恆春半島東側的八瑤灣,54人遭到高士佛社原住民出草殺害,12人輾轉逃回琉球。1872年李仙得辭領事返美,途經日本橫濱提議以其處理羅妹號的經驗,以中國政教不及番地,直接對無主番地的台灣山地出兵。1874年,日軍即在李仙得提供地圖等資訊的協助下,從社寮登陸,2個月即迫使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投降,史稱「牡丹社事件」。

  在李仙得任廈門領事的1871年年度報告書裡,有張附圖FORMSO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 CHINA﹙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中國﹚中,台灣島中央山地已繪有兩條縱貫南北的山脈暈滃,Mt. Morrison的下方特別標註資料來自Brooker,標高12850。山脈的西緣從南到北畫出一條彎曲的「生番地界線」,東側以中英文標註Aborigine生番地界,西部丘陵平原地區從台北盆地到鵝鑾鼻也繪有一條道路交通線。這張地圖後來被西方及日本人廣泛地參考。

 1871年李仙得版福爾摩沙島圖
1871年李仙得版福爾摩沙島圖

George Leslie Mackay 馬偕﹙1844—1901﹚

  加拿大醫生與長老教會牧師,漢名偕叡理,娶台灣五股人為妻,台灣人習稱馬偕博士或偕牧師,在台灣行醫、傳教、教育、感召心靈29年,成為台灣人敬重的宣教師、家喻戶曉的良心醫生,1901年如其所願常眠淡水馬偕墓園,是台灣移民史上熠熠千古的偉大心靈。

  馬偕博士於1871年12月30日輾轉抵達打狗﹙高雄﹚,翌年3月9日落腳淡水,初見滬尾即詠贊:噢!偉大的上帝啊!我滿心歡愉地拍手高興,美麗的滬尾,我實在太感動了!隨即安頓兩天後即開始宣教行程,他全心融入台灣社會,學習民間語言,走入漢人社會、平埔聚落與深進原住民山地部族,奉獻一生最精華歲月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因為馬偕的感化與善導,台灣民間社會起了大大的改變,思想信仰、生活習性、衛生文明與對自然生界的對待態度等,誠然是讓台灣社會走向文明發展的第一人。

  1895年間馬偕在返加期間完成付印From Far Formosa《遙寄台灣》一書,附圖ISLAND OF FORMOSA中Mt. Morrison高度12850,此圖與李仙得於1871年發表的台灣地圖相當近似,由於此書後來有中文版發行,這張地圖常被文史工作者引用。

1895年馬偕福爾摩沙島圖
1895年馬偕福爾摩沙島圖

延伸閱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