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Mt. Morrison有聯結的人物簡介﹙一﹚

Robert Morrison 馬禮遜,也翻作莫里森、摩里生、馬理遜……﹙1782—1834﹚

  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傳教士,清嘉慶12年﹙1807﹚應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1819年在米憐﹙William Milne﹚牧師的協助下,以順暢的中文完成首部聖經的漢譯任務,並於1823年以傳統木刻雕版的方式印製,命名為「神天聖書」。因為要翻譯聖經,必須專研中文,所以也編成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

  馬禮遜一生奉獻基督教會,曾云:「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認為最難成功的佈道區域中」。1807年從英國經紐約搭船轉往廣州時,港口的紐約職員以輕漫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只憑藉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五千年對於偶像的崇拜嗎?馬禮遜回答: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帶著這樣的信念與決心來到陌生的中國,在廣州東印度公司傳教兼翻譯員27年,於1834年病逝,發葬於澳門。

  基督教會認為馬禮遜為中國的基督教奠定了美好且無價的基礎,在香港灣仔有座摩利臣山,即以他命名。台灣的玉山西洋名稱Mt. Morrison,基督教會也一致認為是以第一位來華傳教的R. Morrison為命名由來。

  另外一提的是,馬禮遜牧師的長子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又稱為小馬禮遜,1814年生於澳門,1843年病逝於香港,曾擔任過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時的談判翻譯官。幼子馬理生﹙Martin C. Morrison﹚則曾於1857年任英國駐廈門領事。

Richard Collinson 柯林遜、柯林森……﹙1811—1883﹚

  英國海軍軍官和航海探險家,1823年12歲時加入英國皇家海軍,1835年昇中尉,1841年昇任勘察船指官、1842年昇上尉。曾於1842~1846年間來到中國沿海進行勘測任務,1845年率船在台灣到澎湖群島間測繪澎湖群島,並曾繞行台灣東部沿海,到過蘇澳。1850年奉派白令海峽勘測,曾航行橫跨北冰洋連接大西洋與北大平洋的水域,發現西北航道。

  西元1845年出版的CHINA FORMOSA ISLAND台灣島圖中,Mt. Morrison首次出現在地圖裡,圖裡註明︰「西岸根據舊海圖資料,東岸根據Collins﹙應是Collinson簡寫﹚測量」。這張地圖正確地描述了台灣島的東岸地形,是第一張具有完整海岸輪廓與水文資料的台灣地圖。後來西方歐美發行的地形,均以這張地圖的資料爲基礎,再添補勘測所得,漸漸地打開東海岸的神秘面紗。

  基督教會一致認為Collinson和R. Morrison相識,並說遠東艦隊的Collinson指揮官從英國、美國的商人和廣州、澳門的中國人民那裡,聽到許多關於莫里森牧師的傳教事蹟,非常地敬重Morrison牧師,並曾於牧師生病時探訪問候,成了真正的好朋友,Collinson遂於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間測量時,將覆雪的高山命名為Morrison。

  令人疑惑的是馬禮遜於1834年8月1日病逝,柯林遜當時才23歲,還未昇為中尉級軍官,要到1841年才昇任船艦指揮官,1844年之後來到台灣與澎湖間勘測,1845年繞行台灣,最早的Mt. Morrison福爾摩沙島圖於1845年發行,這個玉山的西洋名字Morrison,到底從何而來,還需要更多的史料發現,才能確認了。

1845年福爾摩沙島圖(最早出現的英文山名)
1845年福爾摩沙島圖(最早出現的英文山名)

Georgeius﹙Georgius﹚ Candidius 甘治士、干治士、康第紐斯、康德……﹙1597—1647﹚

  出生德國,在荷蘭萊頓神學院就讀,1627年2月受命來台主持熱蘭遮城的宗教事務,成為荷治時期首位來台宣教的牧師,以平埔西拉雅族居住的新港社﹙今台南新市一帶﹚為中心宣教,並學習西拉雅語,將基督教的祈禱文翻譯成西拉雅語,奠定宣教基礎。1631年3月,新港社50人接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

  干治士在1627—1631年及1633—1637年兩段年間長期留台宣傳基督教義,成果斐然。1628年出版《福爾摩沙報告》,記述在西拉雅族及原住民族的所見所聞,成為當時歐美各國認識福爾摩沙的最佳介紹。1873年6月15日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初訪日月潭,將這個安靜而甜蜜、富有生命的美麗汪洋,命名為干治士湖﹙Lake Candidius﹚,以紀念這位荷蘭首位任駐台牧師,並願所宣揚的純正福音,像干治士湖的湖水一般,成為此可愛地方的住民,一個平靜有效的祝福之源泉。

  西元1889年,甘為霖牧師發表了一幅福爾摩沙島教區分布圖﹙A Missionary Map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以紅色區塊表示屬於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區,黃色區塊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東半部的綠色區塊則是不受官方管轄的原住民區域。圖中央山脈暈滃則標註有Mt. Morrison 12,850與 Mt. Sylvia 11,300以及最顯明的Lake Candidius﹙今日月潭位置﹚干治士湖的註記。

Robert Swinhole 史温候、郇和、斯文豪……﹙1836—1877﹚

  英國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16歲返英求學,18歲未畢業就考取外交官,隨即﹙1854年﹚派往中國擔任駐廈門領事館翻譯,1860年昇任英國駐台副領事,1865年升任領事職,1875年返英養病,1877年逝世,才44歲。

  史温候曾4度來台探索自然和任職。第一次是在1856年乘戎克船來台探險,第二次是1858年隨英國砲艦堅忍號﹙HMS Inflexible﹚擔任E.W.Brooker﹙布洛克﹚船長翻譯,來台尋找船難失踪的歐美人士,並曾繞行台灣東部海域,協助英國海軍測量官威廉.布萊尼克﹙William Blakeney﹚測繪東海岸,到訪過蘇澳。第三次是1860年任職駐台南﹙1861年遷往淡水﹚副領事,1862年返英休假,第四次是1864年再回台復職,並於翌年升任駐台領事,1866又離台改駐廈門。

  史温候同時也是著名的台灣鳥類、哺乳類與昆蟲、植物研究的自然史先軀,是位不折不扣的偉大博物學家,1863年發表《福爾摩沙鳥類學》﹙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經典鳥類研究論文,自然史著作豐碩,有許多鳥種、昆蟲、植物都冠上Swinhole之名,倫敦動物學研究院主席P.L.Sclater曾稱郇和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可惜英年早逝,死時才44歲。

  史温候與Mt. Morrison的聯結是在他第二次隨艦來台時,曾協助船長與測量官勘測台灣東海岸地形,在稍後的1871年,美國駐廈門領事Le Gendre﹙李仙得﹚發表的《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中國》地圖裡Mt. Morrison註記下還特別加註參照Brooker的測量資料,Brooker即是史温候第二次隨艦來台的艦艇指揮官。史温候也曾於1864年擔任駐台副領事時在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期刊》刊載的論文中附圖《Sketch Map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一圖裡,明白標註Mt. Morrison的位置與10,800的高度。

  也許是因為此附圖的關係,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發行的《玉山回首》、《玉山史語》裡,均記載史温候乃以船長之名將玉山命名為Mt. Morrison,這是個錯誤的認知與記載。

1864年史溫侯版福爾摩沙島圖
1864年史溫侯版福爾摩沙島圖

延伸閱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