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安東軍】能高山

【能高安東軍】能高山

峰脊狹長,橫看長嶺偉壯,縱覽尖峰拔萃
極具山岳造型之美
日據時期與新高山(玉山)、次高山(雪山)
合稱為「台灣三高」,是座歷史名山

能高山即能高主山,座落於能高越嶺道縣界埡口的南邊中央山脈主脊上。在日據時期與新高山(玉山)、次高山(雪山),合稱為「台灣三高」,是座名氣響叮噹的大山。由於地扼東西越嶺道的要點,又與「太魯閣討伐戰」及「霧社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地緣關係,這些發生在山稜周遭的歷史,增添了能高山的歷史份量,也讓海拔高度僅3262公尺的能高山,足與台灣第一、二高峰並列齊名。

峻美山容  巍峨壯麗

  能高主山,峰脊狹長,呈弓形向西彎凸,橫看長嶺偉壯,縱覽尖峰拔萃,極具山岳造型之美。站在越嶺道的雲海保線所庭台眺望,能高主山龐大的山體,從縣界埡口依序緩起,形成屏障一方的巍峨巨嶺。隨著步程往東邁進,山容也跟著越變越尖,待來到天池山莊庭台時,但見一座金字塔狀的尖峰屹立在南方天際之上,它就是能高主山。若天氣晴朗,黃昏時的夕陽餘暉映照在能高主稜上,則見尖峰拔萃的能高主山與如天神筆架的卡賀爾山,緊偎並立,這是能高越嶺道最壯美的景色。

日暮時分,天際一片紫紅橙黃,尖峰磊落的能高山與如天神筆架的卡賀爾山,駐立在天池山莊的南方穹冥之上,一幅莊嚴悠遠的山色,讓人悸動。 攝影∕王仕偉 地點∕天池山莊
日暮時分,天際一片紫紅橙黃,尖峰磊落的能高山與如天神筆架的卡賀爾山,駐立在天池山莊的南方穹冥之上,一幅莊嚴悠遠的山色,讓人悸動。
攝影∕王仕偉 地點∕天池山莊

能高越嶺道的演變史

  縱走能高越嶺或是攀登能高安東軍的登山隊伍,都會安排在天池山莊住一夜。這裡海拔約2840公尺,在大正7年(1918年)能高越嶺舊道完工時,即設有「能高駐在所」,編制有巡查部長1人、巡查4人與警手5人,任務除監視控管原住民行動外,還須肩負道路的維修與郵件遞送的護持。

  到了大正14年,能高越嶺改道工程完工,越嶺道也成為大眾化的健行路線,能高駐在所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的健行隊伍在此投宿,便擴建成可容納上百人住宿的日式檜木房舍,被稱為「能高檜木御殿」。昭和5年(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爆發,起義的馬赫坡社、蘇庫社與赫哥社族人,以分進合擊方式,將能高越嶺道西段沿線的駐在所一一攻陷並加以焚毀。事件落幕後的隔年,能高駐在所重建,但規模已縮小許多。

輸電線路的興建

  光復後,能高越嶺道沈寂了一段時間,到了民國39年,東電西輸的高壓輸電線路沿著能高越嶺道架設。40年11月,東西向輸電線第一回路竣工,42年8月,第二回路也相繼完工,台電遂將昔日的能高駐在所整修成為天池保線所,並在縣界埡口興建了一座紀念碑;碑上有「光被八表」(東面)與「利溥民生」(西面)的大字,以及述說輸電線路工程艱辛的銘文刻記。天池保線所則成為日後登山隊伍借宿的最佳前進基地。民國75年,天池保線所遭祝融之災焚毀,今日的天池山莊則是在民國82年時,由觀光局撥款興建,再委託林務局派員管理。

最早的登山探險與首登記錄

  自古巍峨俊秀的山峰,即深深吸引著岳人的目光。能高山這座從天池山莊仰頭即可望見的磊落尖峰,不管您是越嶺的健行者或是專程計劃登臨的山客,都應該會在心底掀起澎湃的浪潮,期盼有朝一日能踏上峰巔或是祈求明日能順利登頂。

  能高主山的首登記錄,是在大正2年(1913年)的10月1日,由當時台灣總督府警視江口良三郎所率領的武裝探險隊所締造。他們從馬赫坡(馬海僕)社循安達山的獵路,由陡峭的西側攀上絕頂,進行觀測木瓜溪流域地形與部落分佈位置的繪製地圖任務,以供做隔年發動「太魯閣討伐戰」的用兵參考。光復後的首登記錄,則是在民國42年1月3日,由李明輝、李榮顯、謝永河、林添財、簡進添與王登火等一行,循能高越嶺路進入,在縣界埡口以輕裝往返方式登上了能高主山。

  目前攀登能高山的行程,已經很少人採取單登的模式,因為從縣界輕裝往返太辛苦。若真想登峰造極,就乾脆多安排一趟行程,縱走能高安東軍,還可以欣賞台灣高山最美麗的草原湖泊景觀。

山體龐大的能高山 攝影∕林軍佐 地點∕能高南峰途中
山體龐大的能高山
攝影∕林軍佐 地點∕能高南峰途中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