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段】秀姑巒山

【南二段】秀姑巒山

山體龐大,地勢崇隆
峰形磅礡雄渾,巍峨壯麗
中央山脈盟主,台灣第三高山
「五嶽」之一

秀姑巒山,標高3805公尺,山體龐大,以東北──西南走向縱列斜亙,雄踞脊樑中段最高地壘之上,巍峨蒼蒼,是僅次於玉山和雪山的台灣第三高山,中央山脈的最高峰,「五嶽」之一。北臨3785公尺的烏拉孟山,南有3642公尺的大水窟山,兩側高山名峰拱衛,如金童玉女隨侍,秀姑巒山獨聳其間,山形崔巍挺秀,形勢磅礡雄渾,不愧是脊樑上最具威儀的山岳盟主。

深遠荒山裡的秀岳盟山

  秀姑巒山所處的長矩形狀地壘,恰居中央山脈連峰主脊中段深處。西有偉岸崇高的玉山山塊疊巘屏障;南有岧嶢崚嶒的中央主脊諸峰阻隔;東南又被嶔崟巑屼的新康山列所佔據;東方是馬利加南山、馬西山與布干山等一脈高嶺環屏圍繞;北邊則是群峰密簇的東郡山彙遙相呼應。平地外界所有的仰望視線均被高嶺橫阻,秀姑巒山恰如隱居深宮的大家閨秀,外人無得直窺其真實面貌,所以在知名度上,遠遠落後於同為「五嶽」的玉山、雪山、南湖大山以及北大武山。
  事實上,秀姑巒山雖位處深遠荒山,但是清代修築的八通關古道與日據時期整建的八通關警備道路,路線均貼近秀姑巒山的西南山腳,便捷的步道,理應提供登山者絕佳的攀登途徑。或許是秀姑巒山太靠近玉山靈峰(直線距離不足11公里),所有的風采與榮耀,均被第一高峰獨佔據有,因而冷落了這座脊樑盟主秀姑巒山。另一個原因是民國53年台灣省山岳協會改變初衷,將大霸尖山代替秀姑巒山,成為新的「五岳」之一,在當時登山活動概以競逐「五岳」為主的風氣導引下,秀姑巒山自然未蒙多數岳友青睞,以致冷清寂寥。隨後台北市登山會推動「五嶽三尖」登峰活動,以及民國61年12月5日台灣省山岳協會成立百岳俱樂部,開啟了台灣蓬勃的登山風氣,秀姑巒山的山名,才逐漸傳揚開來。

糾葛複雜的山名由來

  秀姑巒山原名馬霍拉斯山,是由布農語Mahudas音譯而來,意思為「老人」,用以形容冬季積雪的秀姑巒山白雪覆蓋,如老人的滿頭白髮。昭和5年(1931年)8月上旬,鹿野忠雄從無雙部落(即哈伊拉羅社)登盆駒山經馬博拉斯山縱走秀姑巒山時,即發現當時的地形圖錯把馬博拉斯山標註在原稱「烏拉孟山」的山峰上,此一謬誤遂從日據時期沿用至今,台灣光復後也未作修改。如此張冠李戴的結果,秀姑巒山的原名「馬博拉斯」即被位於秀姑巒山北脊約3公里處,中央山脈主脊銳角折轉軸點上的峰巒佔用了。
  關於秀姑巒山的山名由來,根據邢天正的考究,秀姑巒山可能是吳光亮總兵在開鑿八通關古道時,以東部阿美族的地名用作山名。邢老說:「秀姑巒原本不是山名,更不是人名,秀姑巒不是漢人的語言,也不是布農族的語言,而是住在平地的阿美族的語言,是東部海岸的地名和阿美族的族群名稱。」
  在清光緒元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奏北路中路開山情形摺奏》中,即有「秀姑巒」之地名,當時泛指木瓜溪以南到池上以北的花東區域,而以今豐濱鄉的港口村,也就是秀姑巒溪的出海口為中心。光緒12年,在此設有秀姑巒撫墾分局,隸屬於花蓮港廳。秀姑巒山是秀姑巒溪的最高源流,以出海口的地名做為河名,再以河名稱謂最高源頭的山峰,一脈聯結,至為恰當。

氣勢磅礡,巍峨壯麗的秀姑巒山。攝影/阮榮助 地點/觀高坪
氣勢磅礡,巍峨壯麗的秀姑巒山。攝影/阮榮助 地點/觀高坪

史冊典籍裡的記載

  清光緒18年胡鐵花主修的《臺東州采訪冊》山川篇中記載:「秀姑巒在水尾西五十餘里。其山高聳,甲於臺東」。在續修《花蓮縣志》卷二土地篇中則寫道:「秀姑巒:原為港口舊地名,今作溪名、山名,當秀姑巒溪入海處,有一小島,阿美族稱為『芝波瀾』,其義為河口」。《番俗六考》書作「泗波蘭」,續修《台灣府志》及《赤崁筆談》均作「薛波瀾」,嘉慶8年日人文助等脫險漂流記中則作「芝舞蘭」,《彰化縣志》及《淡水廳志》均作「繡孤鸞」。《噶瑪蘭廳志》作「秀孤鸞」「秀姑蘭」。光緒13年卑南同知歐陽駿改稱大港口,在光緒5年的台灣輿圖中,則作「秀孤巒」,並標註有秀孤巒主山與八通關古道的概略路線,上書「八同關以東為秀孤巒一帶高山蕃社,係巒蕃所居。」到了日據時期則書作「秀姑巒」即沿用至今未再作修改。
  從以上文獻記錄,可以證實秀姑巒山的山名係源於阿美族語,再輾轉演繹成為中央山脈第一高峰的名稱。

淘金工人的神話傳說

  另外,由於八通關古道通過秀姑巒山南側,很早就有人利用古道深入山區,進行採礦淘金的工作。中央金礦與白洋金礦的採礦工人,在閒聊附會與想像力的發揮之下,也編織了幾則關於秀姑巒山的故事與神話傳說:「秀姑巒是鄭成功為紀念妹妹鄭秀巒而取名的。當年鄭成功退兵八通關時,秀姑巒山是一座光輝奪目的金山,時清兵攻台戰事危急,鄭成功的妹妹秀巒堅持不肯退撤,死守金山,成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妹妹叫到大水窟的山頂斬首,以免清兵趕到時受到污辱,並將屍體埋於秀姑巒山頂,以慰其靈,兄妹哭別的淚水變成了一個池水,就是現在的大水窟池,秀姑巒山即是取秀巒而得來。」當時在白洋金礦還有供祀秀姑巒娘娘,也是肇因如是的傳說。
  另一種傳聞是:「鄭秀巒是鄭成功胞妹,曾經領兵三百及侍婢深入中央山脈尋覓金礦,不幸在秀姑巒山迷路,以致全軍悉數凍死,無一生還。鄭成功派人搜尋,遂將發現屍體的山區命名為秀姑巒山」。據民國58年中央金礦礦主林老先生所述:「前一陣子在白洋金礦工作的礦工曾在清朗月夜,看到鄭秀巒的貼身侍婢,穿著古裝嬝嬝飄於曠野間……等等。」
  此外,謝文誠在《台灣百岳全集》中也有多種描述傳說,例如:「鄭成功退守台灣時,有一個性喜攀高越嶺的妹妹,有一天帶著部屬和婢女由林圯埔、茅埔入山,一方面綏靖原住民,一方面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不料在今秀姑坪一帶遇到寒流來襲,衣糧不足,性命危殆。鄭姑有一個貼身婢女名叫林秀巒,即將自已的衣服解下加在鄭姑身上,而她自已卻因此凍死了」。由於林秀姑是一個未嫁的閨女,死後取其『秀』字稱為『秀姑娘娘』,由原住民奉祀在「白羊谷」(即白洋金礦山谷),後人為紀念秀姑仍以她的名字為最高山峰的山名。」

從八通關越嶺道上仰望積雪的秀姑巒山  攝影/阮榮助
從八通關越嶺道上仰望積雪的秀姑巒山 攝影/阮榮助

最早的登山記錄

  以上傳說,皆來自於那些發著「淘金夢」的工人所云,雖屬無稽誇言之談,但把它當做故事神話,在漫漫長夜的山裡閒談,也不失為趣事一樁。秀姑巒山的首登記錄,依據沼井鐵太郎在台灣登山小史中記載,是在大正13年(1924年),由大石浩一行於12月完成初登。昭和6年(1931年)8月時,鹿野忠雄曾懷抱著首登的榮耀,興奮地踏上峰頂卻發現山頂有石標,是由台北一中的體育教官新沼佐助上尉所留下來,才發現此山已早一步被他人捷足先登。光復後的首登記錄,則是在民國48年11月19日,由李明輝、李榮顯、陳永年、邢天正等一行所締造。

因侵蝕而剝離山頂的秀姑巒山二等三角點   攝影/林協成
因侵蝕而剝離山頂的秀姑巒山二等三角點 攝影/林協成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