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安東軍】白石山

【能高安東軍】白石山

「白石傳說」的主角,山容厚實隱重,脊寬稜廣
全為淺竹如茵的草原,形勢溫和而盛大
北稜有白石池群,南鞍有萬里池,東稜有針山
東北則有牡丹岩遙峙,集靈山秀水之大全

白石山,標高3110公尺,座落於能高安東軍的心臟位置,是台大登山社泰雅族發源聖地探勘手記《白石傳說》的主角,山體厚實穩重,主稜寬緩,頂舖如茵淺竹,綠毯綿延,形勢溫和而盛大。北連寬脊有白石池群,南鞍陷落成萬里池,東稜起伏止於針山峭壁,東北則隔著知亞干溪源與「泰雅神石」牡丹岩對望。白石山,可謂集台灣高山靈山秀水之大全,魅力非凡。

山名由來與傳說故事

  白石山的山名由來有兩源;邢天正在《台灣高山明細表》中記載:「……全山淺竹,峰尚巍峨,因散有白斑岩塊,山以得名。」但邢老也懷疑地寫道:「或因此山之石有石英白斑而名,實際此山露石很少,且此一帶山峰,均散有白斑之石,何以此山,獨名白石。」

  另一主張則是源於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發祥傳說,相傳賽德克亞族的祖先是在中央山脈一個叫做Bunohon(也有人說作Buno Bon)的地方,有一棵大樹名波索康夫尼(Poso Kofuni),其半面是木質,半面是岩石,一日,樹根的木精化為男女兩神,並生下多數子女,世世繁衍,成為賽德克亞族。根據霧社原住民的說法,Bunohon指的就是白石山東北面的牡丹岩,這顆突出林梢的獨特奇石,在墨綠的嶺脈上,顯得格外的潔白光亮,所以有「白石」之稱。白石山即以面對牡丹岩而得名。

清麗脫俗的白石池

  位於白石山北稜寬脊上的白石池,則是以臨近山名做為池名。民國50年1月3日,光復後第一支來到池畔的蔡景璋一行8人,驚見這一泓位於草原鞍部的水池,林文安在記錄中寫道:「見有美麗的小池,還有小鳥在水面飛翔,且飛得那麼舒適安逸,水池較大的共有三個,均比能高山的天池,更大更美。」那時水池還沒有名字,是後來岳人以其位於白石山的北稜,才呼之為「白石池」。翌日,他們一行從白石池東腹的「牡麒麟」再次攀上能安主脊,往南縱走,完成了白石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白石池位於光頭山與白石山之間的最低鞍部的南緣上方,有分上、下兩池,相距約250公尺,大池形狀如心形,周長約300公尺,繞行一圈需6~7分鐘,池底細石平舖,水質清澈;小池(妹池)呈不規則形,已顯嬌小,但水質一樣清冽。池的西緣有一出口,豐水時向西溢出,成為萬大北溪的最高源頭。

  白石池海拔高約2750公尺,從光頭山基點向南俯瞰或是從白石山北緣向北眺望,可見一池清淺靜臥於狹窄的中央山脈主脊上。池畔草原岡阜的東、西兩側,都是陡崖峭立,在地形景觀上,如此有限的空間中,竟存有一泓高山水塘,可謂相當神奇,是上天對台灣山岳的厚愛,給了登山人最佳落腳停歇的宿所。

清晨的澄光,喚醒了白石池。攝影者正努力地獵取心目中最美的影像。 攝影∕阮榮助 地點∕白石池
清晨的澄光,喚醒了白石池。攝影者正努力地獵取心目中最美的影像。
攝影∕阮榮助 地點∕白石池

聆聽天池清越的拍岸聲

  縱走能高.安東軍的登山隊伍,通常在午后雲霧昇起時,才到達白石池畔。此時的白石池是一片迷濛,非走到池岸碰到板岩沙礫片時,才看得到湧起陣陣漣漪的白石池面,今夜就在天池清越的拍岸節奏聲中入眠。清晨的曙光,是白石池最佳的化粧師,不僅揭開了昨日池面迷濛的面紗,和煦的澄光更將嫩綠的草原與清澈的池水,裝扮得亮麗清新。如明鏡般的池面,倒映著青山翠嶺,幾頂紅、黃營帳,點綴其間,構築了一幅美妙的圖畫。此時此刻的感受,揉合著長途跋涉後的喜悅與滿足,還有更多的感動。

  白石池由於位跨稜脊,形勢開闊,氣流變化迅速,雲霧開閡,瞬息轉換,擁有風情萬種的風貌,是許多山岳攝影師最鍾情的景點。池面四周均是玉山箭竹短草,植被單一,無林木掩蔽,故只有極少數高山白腹鼠及黃鼠狼出沒。湖中生物也十分單純,偶見少數蜻蜓幼蟲、石蠶蛾幼蟲和一些紅色蜉蝣生物。環境的整潔與垃圾廢棄物的清理,還賴登山者共同努力與堅持。

  萬里池位於白石山南麓凹谷中,與白石池一山之隔,兩者景觀卻迥然不同。粗獷壯闊的形勢,濃郁碧綠的池水,著實地讓感官視覺為之震撼!偌大的水塘,北、西、南三面有百餘公尺的高崗環繞,僅東側的箭竹叢中有一彎曲流向東傾瀉,成為萬里橋溪的源頭,萬里流長匯入花蓮溪,是一個動態的湖泊。

濃郁壯闊的萬里池

  萬里池海拔高約2790公尺,夾抱在中央山脈主脊紆曲轉折的狹長凹谷中,從湖泊的地質演進過程來看,此池概可分為東、西兩部。西半部昔日是萬里池的老年期湖面,由於泥沙堆積作用,湖水退卻後,形成現在的平谷地形;若遇豪雨季,湖水一時無法宣洩,還可以成為儲水的尾閭。東半部是目前的湖面,從水域西緣的沼澤來看,萬里池正逐漸地邁向另一階段的老年期,終有一天,東側這片水域也會走進歷史,完成湖泊一生的演進,成為平谷窪地,讓人憑弔。

  縱走能高.安東軍山的登山步徑,從白石山南坡直降到池畔,再攀越支稜到池南的高崗,一路走來剛好是欣賞萬里池最佳的動線:從高處俯瞰,碧綠的池水靜躺在山巒重疊的腳下,水草豐美,山河壯麗;從池畔近觀,則湖面的濃綠色彩,可看出底部有大量藻類生長。湖岸北側有森林生長,四周箭竹藤蔓叢密,這裡應該是野生動物最佳的棲息地。

位於白石山東稜的針山

  位於白石山東稜的針山,海拔2340公尺,是座名符其實的峻峭尖峰。白石山東稜在此斷落,直劈知亞干溪(恰堪溪)底,形成三面垂落達1500多公尺的斷岩絕壁,如針插天的石筍岩峰直轟天際,形勢孤傲奇譎,讓人讚嘆造化的神奇力量,造就了這麼一座媲美Matterhorn(馬特洪峰)的尖山巨壘。民國81年8月9日,台大登山社的一支「萬大北溪‧針山Ⅱ」隊伍,從白石山縱走東稜,完成了此山的首登任務,成員為蔡日興、魏家弘、陳啟平與林冠成等4人。

  集靈山秀水為一身的白石山,以雍容的山姿座落在中央山脈能高山群的主脊上,豐富的內涵譜成了台大登山社的探勘手記《白石傳說》。有興趣的岳友們,可以藉著《白石傳說》一書,深入這片留傳著神話與擁有壯闊山水的聖山祕境。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