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志佳陽大山稜脈

【百岳巡禮】志佳陽大山稜脈

因Sikayo(志佳陽,今稱環山)社而得名
屬於雪山山彙向東南伸出的獨立支脈
日據時期為攀登次高山(雪山)的主要路線
光復後才被雪東線取代
從環山部落起攀
三天的旅程即能完成志佳陽大山
雪山與雪山東峰
三座百岳的天壤山旅

志佳陽大山稜脈是從雪山主峰頂向東南分出的支稜,但站在寬大的雪山主峰頂環視,只清楚地看到向東是經甘木林山到三六九山莊與雪山東峰的東稜;向北是經北稜角接雪山北峰的北稜;向西是經翠池到翠池三岔山的西稜;唯獨缺少了向南的稜脊。非要走到峰頂的南緣,才能發現原來向東南分出的這條稜脈,係從峰頂以兩段崩解的斷崖垂落600公尺後,才出現明顯的稜脈從東南方向伸出。

  這條支稜從雪山山莊舊址開始,先隆起海拔3505公尺的雪山南峰,再東南向蜿蜒接上志佳陽大山,並於瓢簞池西腹的3010公尺肩狀峰處分岔;長稜向東經馬武霸山,止於大甲溪上源;短稜以山麓階地形,梯狀降抵司界蘭溪畔,攀登志佳陽大山的山徑,即循此短稜而上,單登志佳陽大山或是縱走雪山,再從雪東線下山。

次高山莊的興建

  日據時期的大正12年(1923年)7月,總督府治水調查隊伊藤太右衛門一行從Sikayo(志佳陽)社溯司界蘭溪,經志佳陽大山到達雪山的東南腹,創下了除原住民以外的志佳陽大山首登記錄;隨後的8月,以地質調查為目的的高橋春吉一行,循同路線順利攀上雪山山頂。大正15年(1926年)7月,鹿野忠雄夥同台北高校同學秋永肇、西尾善夫兩人一起攀登次高山,也是循著志佳陽大山稜線上攀,完成他第一次攀登雪山的任務,並埋下了鹿野忠雄對雪山冰河地形遺跡研究的種子基因。

  到了昭和4年(1929年),台中州知事為因應越來越蓬勃發展的次高山登山活動,遂在雪山東南腹的凹谷平台上,興建了可容宿100人的次高山莊(即雪山山莊),成為雪山地區第一座新式的山莊,從志佳陽大山攀登次高山的行程,便更形熱絡與成熟。

光復後雪山探險隊首登記錄

  光復之後,次高山莊雖遭受蓄意破壞而毀損,但這條攀登雪山的途徑,因有賽良久與瓢簞池,以及雪山山莊舊址邊的水源供應,仍然是攀登雪山最佳的途徑。民國45年8月,參加暑期雪山探險隊的劉克敏一行40人,在谷關接受三日特訓後,於4日經桃源(舊稱Salamao,今梨山)來到志佳陽社,並爬坡到達賽良久宿營,翌日再輕裝經志佳陽大山,往返雪山頂,創下了志佳陽大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民國46年元旦期間,李明輝與林文安兩人從台中谷關入山,經梨山到達志佳陽社,僱請了三位原住民為嚮導與揹夫,順利地挑戰了從司界蘭溪畔「直上五千呎的陡坡」,經志佳陽大山到達雪山山莊舊址旁的山澗岩壁處露宿。隔日,則在風雪中登上了積雪逾三尺深的雪山主峰後,原途返回志佳陽社。

  時至今日,攀登雪山的途徑雖已從志佳陽線轉移到雪東線,然欲造訪這條稜線上的三座三千公尺級的大山,雪山南峰(3505公尺)、志佳陽大山最高峰(3345公尺,三等6303號三角點),還是非走一遭不可。

《左圖》 雪山英姿 圖片取自《日本地理風俗大系台灣篇》(1931年新光社版) 《右圖》 雪山峻秀的山容 攝影∕蘇庭輝 地點∕志佳陽大山稜線
《左圖》雪山英姿
圖片取自《日本地理風俗大系台灣篇》(1931年新光社版)
《右圖》雪山峻秀的山容
攝影∕蘇庭輝 地點∕志佳陽大山稜線
【百岳巡禮】志佳陽大山稜脈
志佳陽大山稜脈、大雪山稜脈‧大劍山稜脈 1:8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志佳陽大山稜脈‧大雪山稜脈‧大劍山稜脈 1:8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