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奇萊連峰

【百岳巡禮】奇萊連峰

虎視鷹暽在中橫合歡山段的東南天際
過客旅客敬畏地談論它,登山人崇仰地接近它
五座百岳連峰屹立
岳人以「屏風山」、「奇萊主北」及「奇萊連峰」
分次分趟,逐一囊取

從合歡山的公路旁東南望去,一條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勢的魁武山稜,橫亙眼前。黝黑的山軀,崔巍嵁巖。峻峭的峰巒,巉屼削刻。這條虎視鷹瞵的巨嶺,就是名聞遐邇的奇萊連峰,一般人則以「奇萊山」稱之。
  對剛接觸高山世界的登山者而言,奇萊山是座迷樣神祕又夢寐憧憬的山岳,在一般遊客的心目中,更存有「恐怖吃人山」的敬畏與崇仰。民國60年代一連串發生在奇萊山區的慘泣山難,留給了人們對這條偉秀的山稜,一些不吉祥、危險與恐怖可怕的印象。

敬畏自然  遠離山難

  事實上,奇萊山的地形與合歡山一樣,同屬於單面山的地層結構,只不過合歡山是以傾斜坡的草原,展現溫柔優美的一面,奇萊山則是以反插坡的陡崖,呈現出英武的山容。而隱藏在山脊背後,綠茵迤邐的傾斜坡草原,則只緣辛苦踏越遙迢山路前來的有心人,才能領受奇萊山溫柔的款待。

  至於頻傳的山難事件,誠如邢天正在《大自然》雜誌創刊號(民國67年5月號)「台灣山難總推因」一文中所述:「台灣的山難太多了,多得教人驚訝,許多人都談『山』色變,彷彿『山』真像虎狼一樣──會吃人!其實,台灣沒有一件可以歸咎於『山』的山難。台灣的山難所以教人驚訝,不在發生的次數多,不在傷亡與失蹤的人數多,卻在那些山難都是不應該發生,而竟發生了。十幾年裡,除了3人因為急病猝發而死亡,兩人因為被路邊懸崖上的落石擊斃以外,沒有一件不是人為的失誤,其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登山的常識不夠,或再加以過分疏忽,過分逞強所致。」

  邢老也以發生在奇萊山的兩大山難事件──60年7月的清華大學五位核工系學生遭難事件與65年8月陸軍官校6位同學罹難事件為例,認為前者如知防颱或選擇適當地點就地避難,後者則知前車之鑑,不要分散亂跑,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並且說道:「山最坦誠不過了,它沒有口蜜腹劍、笑裡藏刀的詭詐行為,它的險夷面都擺在你的眼前,明明告訴你:哪裡是它溫和的一面,讓你放心接近;哪裡是它嚴肅的一面,教你善自警惕⋯⋯。說什麼黑色的奇萊,喜怒無常的高山,那簡直是在誣蔑聖潔的山靈。」

  奇萊真的讓大家誤會了,登山之前,注意天候的變化,避開颱風,雪期裝備齊全,那麼攀登奇萊主、北或是縱走奇萊連峰,應該是個愉快又令人悸動的登山活動。行程中有嶔巖險岌的山路,有柔媚動人的草原、有極目無垠的視野,還有高原特有的小花,景觀豐富又精采。

奇萊主山前的岩屑地,是玉山佛甲草與玉山山蘿蔔的大本營 攝影∕多陽 地點∕主山前岩屑地
奇萊主山前的岩屑地,是玉山佛甲草與玉山山蘿蔔的大本營
攝影∕多陽 地點∕主山前岩屑地

連峰的名山大岳

  在地形區劃分上,南湖山塊北起南湖北山北境,南迄能高縣界埡口,奇萊連峰即位處這個長矩形地壘狀山塊的南緣,整條連稜以北北東──南南西的走勢,北起塔次基里溪畔,南至縣界埡口,直線距離即有17.5公里。主要山峰計有屏風山(3250公尺)、奇萊主山北峰(3607公尺)、奇萊主山(3560公尺)、奇萊主山南峰(3358公尺)、南華山(3184公尺)等五座百岳,以及屏風山南峰(3183公尺)、奇萊池山(3430公尺)、卡羅樓山(3385公尺)、奇萊裡山(3333公尺)、深堀山(3311公尺)等著名山峰。

  在岳界攀登習慣上,則可分為「屏風山單登」、「奇萊主北來回」、「奇萊連峰縱走」與「奇萊南峰·南華山」等耳孰能詳的行程。愛山人可依假期長短、目的需求,選擇最適合你的行程,並做好準備,勤練體能,來接受奇萊山溫情的款待。

山名由來與考證

  奇萊山的山名由來,依據邢天正的考證,奇萊係出於阿美族語,是東部海岸的地名和阿美族的社群名稱。他說:「奇萊不是「(艹奇)萊」,奇萊原非山名,奇萊不是日本話,也不是泰雅族話,奇萊原在太平洋濱。」根據光緒18年胡鐵花主修的《臺東州采訪冊》中記載:秀姑巒在水尾西五十餘里。其山高聳,甲於臺東。木瓜山在花蓮港西。岐萊山在花蓮港西;北接大鹵閣,南連木瓜山⋯⋯。

  此「岐萊山」泛指位於今花蓮市西邊的山嶺,從前這裡居住了一支自稱為Sakizaya(撒奇萊雅)的社群。當時,西班牙人以為這是個地名,將它寫成Saquiraya(沙奇萊亞),在荷蘭文獻上則將它寫為Sakiraya、Saccareya或Zacharija。

  到了漢人時,轉訛寫為「澳奇萊」或「奇萊」,由此可知,奇萊之名,是源於阿美族的一支社群名稱(96年1月已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3族——撒奇萊雅族)。後來這支族群居住的美崙溪平原,便被稱為「奇萊平原」。日據明治30年(1897年)8月,台灣總督府在此設有奇萊辨務署,隸屬於台東廳。翌年6月,奇萊辨務署撤銷,改為花蓮港出張所。至此,花蓮取代了奇萊,奇萊之名被冠在西邊最高的山嶺上,成為花蓮縣與南投縣的界山。

高山民族烙下最早的歷史

  對於居住於濁水溪上游奇萊山麓的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原住民來說,奇萊山不僅是他們的聖山,也是部族游移狩獵與遷徙繁衍的通道。賽德克亞族自稱為Sedeq,音譯為「賽德克」,人類學家以其自稱語將其從泰雅族中屈分出亞族,並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Bunohon)為發祥地。

  後來子孫繁衍,一部份族人越過奇萊山與合歡山,到達花蓮縣境的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居住,形成太魯閣群、陶塞群與木瓜群等部族。由於這些族群位於中央山脈以東,有些學者遂將他們合稱為東賽德克群(今稱太魯閣族),把原居地的部族稱為西賽德克群。奇萊山遂成為東、西賽德克群的界山,也是眾多原住民部落的守護神。

  奇萊山最早的人類歷史,就是由這些高山民族在此遷徙繁衍、在此游獵爭奪、在此與山共舞所遺留下來的部族傳說。到了日據文字記錄時代後,則成為這些部族對抗日人高壓統治,譜成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原住民抗日史。當登山的隊伍攀上奇萊連峰的山脊,慶祝又完成了一座山的攀登任務時,基於愛山愛鄉的情懷,似應該多瞭解一些發生在這片山林的歷史,讓登山不全是登頂,也存有人文的關懷。

  最後,引述主導霧社抗日事件的領袖莫那·魯道,自日本內地見學旅行歸來的名言與愛山人緬懷。
  「日本人像濁水溪的石頭一樣多,也像霧社森林的樹葉一樣繁,但泰雅族人抗日的志讎像奇萊山一樣的雄壯。」

奇萊連峰 1:7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奇萊連峰 1:7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