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連峰】奇萊主山

【奇萊連峰】奇萊主山

座落於奇萊連峰正脊的中樞位置
頂峰東突
山容挺拔俊秀,形勢雄偉
是座氣宇軒昂的大山

奇萊主山,標高3560公尺,座落於奇萊連峰正脊的中樞位置,北彌奇萊北峰,南馳卡羅樓山,東分突宙山支脈通天長山,西面為峭豎的陡崖。峰頂挺拔俊秀,形勢雄偉,是座文質彬彬、氣宇軒昂的大山。

文獻中的描述與冰河地形

  據《花蓮縣志》稿記載:奇萊主山:「拔海三千五百五十九公尺,位于中央山脈脊嶺,跨花蓮南投兩縣。尖峰,脊崎嶇,北接奇萊北峰,西南連奇萊南峰,作奇萊連峰之樞。西側斷崖圈谷,形勢嶮巇,崖腳向濁水溪傾斜,與玉山脈守城大山對峙。東側亦成斷崖,崖腳伸稜線,向東南走,介巴托蘭溪木瓜溪間,為奇萊連峰支脈之一。岩層為粘板岩類,土層屬原始土類石質壤土,皆草生地。」

  官方版的描述,還算詳盡,唯將守城大山歸屬玉山山脈,則錯得離譜,應屬雪山山脈才對。岩層結構則是屬於始新世的畢祿山層,主要岩石以灰黑色的板岩為主,夾有厚層之變質砂岩、結晶石灰岩與變質礫岩。在冰河遺跡地形上,根據鹿野忠雄的調查報告,奇萊連峰上有6個冰河圈谷遺跡,數目之多僅次於雪山、南湖大山與玉山,位居第四。但這些圈谷地形,均已遭到土石掩埋破壞,不易查覺,還有賴專家學者們到此實地研究觀察,證明冰河曾經來過奇萊山稜。

剛柔並濟的大山

  由於單面山的地層結構,讓奇萊山稜呈現山前、山後兩種完全不同的地形對比。面向合歡山的這側,是屬於陡崖峭豎的反插坡,給人一種威嚴峻刻的印象,令人驚心動魄;攀上正脊後,看到的東側,則是綠茵迤邐的傾斜坡面,擁有如合歡山般的廣袤草原,一派輕柔,無限綺麗。一山的兩面,兩種迥異的景觀,這正是奇萊誘惑人的地方。當您駝著行囊,費盡辛苦地爬上陡坡、越過險崖,精疲力倦地攀上奇萊主稜時,眼前這片柔媚的草原風光,就是您最佳的報酬。而聳立於這片綿延綠茵南北兩端的奇萊主山與奇萊北峰,則給您登峰造極的驕傲感覺與自信滿足。

驚心動魄的卡羅樓斷崖

  奇萊主山以南,草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嶙峋突兀、峰嶂嵯峨的卡羅樓斷崖;這是奇萊連峰縱走行程裡,最具挑戰與驚險的一段。主脊稜線兩側崩崖夾恃,路徑在狹瘦的刀脊上攀行,狀極險惡,景致也絕美。從這個方向仰望奇萊主山,東側是從絕頂直劈而下的斷崖,巉巖岝崿,窮凶極險,西側是峭豎的陡崖,整座山以崔巍崢嶸的威儀,呈現奇萊主山峻刻險岌的一面。

  民國47年7月3日,創下光復後首登奇萊主山記錄的林文安、李明輝、蔡景璋與原住民一行4人,就是從這個方向歷險完成。林文安這麼描述:「從南稜線攀登奇萊主山的艱險,是令人不敢置信的,攀上了一個筆挺的山稜,心神未定,便又是一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崖,我們只得膽大心細,以履險如夷的精神,在死亡邊緣,苦撐了4個小時,幸虧沒發生什麼意外登了絕峰,這時心情的愉快,不是筆者誇大其詞,的確非親身經歷的人所能想像的。」他們一行原路折返,直到凌晨一點半才回到天池保線所。天亮後,林文安與蔡景璋兩人又去登了能高主山,到凌晨12點5分才又回來。前輩們對山的狂熱與執著,讓人敬佩。

積雪的卡樓羅斷崖需要有萬全的準備,才能安全渡越。 攝影∕林軍佐 地點∕卡樓羅途中
積雪的卡樓羅斷崖需要有萬全的準備,才能安全渡越。
攝影∕林軍佐 地點∕卡樓羅途中

霧社部族的聖山與首登記錄

  奇萊主山最早的人類活動史,是由居住於濁水溪上游兩岸的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在此游獵形成。其後部族的一支德奇塔雅群(Tak—Daya),也就是「霧社群」,子孫繁衍向外擴展,一部份越過奇萊主山,抵達花蓮境內的木瓜溪流域居住,形成「木瓜群」。奇萊主山便成為他們遷徙狩獵的維生地,也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山、部落的守護神。

  奇萊主山正式的首登記錄,則是在大正2年(1913年)10月3日,由台灣總督府警視江口良三郎率領的武裝探險隊所締造。他們此行的目的與同日首登奇萊主山北峰的武裝探險隊一樣,都是為了發動太魯閣討伐戰役做舖路;在用兵之前,先行攀上高峰,做測量與偵察任務,再依觀測所得規劃行軍、攻擊路線。翌年的5月31日太魯閣戰爭開啟,日軍及武裝警察隊即越過奇萊南峰,向木瓜溪流域的原住民部族,進行掃蕩行動,寫下了木瓜群部族以血與寶貴生命,烙印在台灣山林的抗日戰史。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