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山列】太魯閣大山

【太魯閣山列】太魯閣大山

山勢魁梧壯麗,氣象恢宏
頂嶺廣闊,屏障一方
是太魯閣山列上最具威儀的大山
台灣高山「十崇」之一

太魯閣大山,標高3283公尺,位於北段中央山脈太魯閣山列中軸的南突高嶺上,山勢魁梧壯麗,氣象恢宏。橫嶺狀的頂脊,雄踞於奇萊連峰的東方天際間,從日據時期以來,即為岳人夢寐追求的名山。邢天正以其山高且大,選為台灣高山「十崇」之一。

魁梧壯麗展望絕佳的大山

  屏障一方的太魯閣大山,自昔即為文人墨客稱頌讚揚。在《花蓮縣誌》卷四地形篇中,這麼描述:「峰頂略呈方形,四周斷崖巉立,西以平脊接磐石山,東北坦稜連得其黎山。太魯閣大山,磅礡鬱結,綰轂四達。形勢偉闊,表率群峰。」岳界文學耆老陳世空則云:「太魯閣大山名符其實的『大』,峰勢寬衍,絕頂上一色草原,起伏甚微,溫馴有致,獨踞一方,它不與別的山連結,因而回顧崇山開遠,不像一般山脈連綿盤結,擁擠不堪。峰頂突出三個小峰,極南一峰是基點,木石掩映,漫空籠翠,樹影松聲,石色山光,俱有靈幻之氣。」

  民國51年10月28日,創下太魯閣大山光復後首登記錄的蔡景璋一行,則寫道:「全隊高高地站立在頂峰,歡呼萬歲,海闊天空,心曠神怡,愉快心情,實在筆墨難以形容。」第一支從奇萊北峰縱走太魯閣山列的邢天正一行,則以攀登太魯閣大山為「這次登山的重要日子,從早晨出發以前,我心裡就充滿興奮而愉快的情緒」。並在登頂時寫道:「傲嘯蒼莽,放眼群山,一切都已滿足。」

  時至今日,當我們循著岳界前輩的足跡,站在這座豪壯的大山之巔,環顧四周,尋求山林裡的「美」與「自然」,也懷念在這裡發生過的「事」與「歷史」,讓登山活動不再是單純的健身或是追逐「數字的累積」的快感,而是要在辛苦的跋涉的過程裡,尋求意志的沈澱與昇華,享受過程中與自然的交融與靈驗,培養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力與敏銳心,以及堅定親近自然、崇敬自然、體貼自然的意志。

太魯閣大山(左)與奇萊主山北峰(右後) 攝影∕蕭官誠 地點∕帕托魯山途中
太魯閣大山(左)與奇萊主山北峰(右後)
攝影∕蕭官誠 地點∕帕托魯山途中

在斧鋸下搶救回來的大山

  太魯閣大山,自古即是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太魯閣群與木瓜群的後山,兩個不同社群的獵人以太魯閣大山為界,各自在山稜的南、北兩面山腹,開闢獵場,追逐獵物以繁衍子孫。直到大正3年(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及昭和5年(1930年)發生「霧社事件」後,日人為便於統治管理,採取強迫遷移手段,居住於太魯閣大山周圍的部落,即被迫遠離家園遷徙他處。

  到了昭和17年(1942年),日人的「南邦林業會社」開始經營太魯閣林場,計劃開築運材鐵道深入太魯閣大山東側的帕托魯溪流域,開採珍貴的扁柏與紅檜等高經濟針葉樹種。到了民國70年代初,帕托魯山一帶的森林悉數被砍伐一空,徒留今日滿目瘡痍的景象。適時,當斧鋸朝向太魯閣大山這面山坡之際,自然保育與搶救森林的浪潮,迫使林業政策改向,伐木作業即告終止,這才讓太魯閣大山沒有步上帕托魯山的後塵,逃離了童山濯濯的惡夢。

帕托魯山途中回望太魯閣大山 攝影∕蕭官誠 地點∕帕托魯山途中
帕托魯山途中回望太魯閣大山
攝影∕蕭官誠 地點∕帕托魯山途中

登頂的日子 莊嚴的旅程

  縱走太魯閣山列的隊伍,大抵都以位於太魯閣大山北鞍的三叉營地為基地,乘著早晨雲霧尚未昇起之際,輕裝攀上這座優美的展望台,來呼喊山的名字,來享受大山慷慨的給予,來向山獻上最虔誠的敬意。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