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山稜脈】大劍山

【大劍山稜脈】大劍山

基盤廣闊,山容巍峨壯盛,雄渾優美
東、西兩面為峭坡陡崖
北連高嶺,南稜有草原迤邐
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大劍山,標高3594公尺,是雪山山脈上僅次於雪山主峰與雪山北峰,高度排名第三的百岳山峰,龐大的山體座落於雪山最高平頂山稜的南偏西方向的五公里處,兩側山稜低伏,大劍山以南北縱嶺之勢,拔高於3500公尺的小地壘之上,山容巍峨壯盛,雄渾優美,是雪山山彙南段氣勢最磅礡的大山,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大劍山的泰雅語稱為Babo Battowanomin,音譯作「巴多瓦諾敏山」或「巴端諾民山」,傳說Battowanomin是最初開拓大劍山獵場的泰雅勇士,不幸凍死在山頂,Saramao社(撒拉矛社,今梨山)的原住民為紀念這位勇敢的獵人,即以他的名字做為這座山的山名。大劍山之名則是日據時期以此山嶙骨傲立,險峻的山勢與日本飛驒山脈的劍岳相似,因而得名。

  大劍山稜脈上除了大劍山、佳陽山與劍山等三座名峰入選為「百岳」外,其他山峰也各俱知名,也都有個泰雅名稱。雪山西南峰(3471公尺)稱為Babo Pagan,音譯作「巴干山」;完美谷營地東緣的三岔峰稱為Babo Rujitoff,音譯作「魯日托夫山」;油婆蘭山源於泰雅語Babo Yuburan;布伕奇寒山(3295公尺)源自BaboBufukihan;推論山(2801公尺,又作椎論山)係由泰雅語Siron Sasappu(西崙沙沙普)簡化為Siron而來,原意是水池,指的是昔日未乾涸的推論山大水池;翠池的原名是Siron Hagai(西崙哈蓋),泰雅語意是雪山水池,光復後才因此池植被蒼翠、林木圍繞,美名為「翠池」。

最早的岳人足跡

  日據時期的昭和6年(1931年)7月中旬,鹿野忠雄從佳陽社起攀,首登了Battowanmin(大劍山),並循大劍山稜脈縱走到雪山主峰,這是鹿野博士第四次登上雪山頂,下山時循東稜下降,仔細地觀察了雪山東北面的大凹盆地形,並確定那是冰河作用的結果。昭和8年,鹿野博士再次來到雪山地壘踏查,完成了小劍山的首登記錄,以及第二次縱走大劍山稜脈,沿途詳細地觀察大劍山稜脈上的圈谷地形。隔年即發表了《台灣次高山彙之冰河地形研究》的論文,引起了當時學術界與登山界極大的震撼與迴響。

冰河曾經來過

  在鹿野博士勘察的雪山地壘35個冰河圈谷及冰河遺跡裡,其中編號5、6、7、8、9、10、11、12、13、14等10個圈谷地形即位於大劍山稜脈上兩側。編號5、6、7是介於雪山頂到翠池三叉山之間,位於主稜的北面上,均向北開口,其中7號位置就是現在翠池的位置,這個圈谷的底部海拔高度約12000呎(3636公尺),谷底有一小圈谷湖(翠池),是台灣最高的水池。

  編號8、9、10是介於翠池三叉山到完美谷營地北方3524公尺峰之間,位於主稜的西北面上,圈谷較小,形狀不一,因受顯著的埋沒與破壞,並不明顯;編號11、12、13則分佈在雪山西南峰南、北主稜的東面上,也因被埋沒破壞而變形,不易觀察;編號14則位於大劍山北脊3494公尺峰與分稜3529公尺所夾抱的凹盆谷地上,向北開口的圓弧形盆狀地形,在地形圖上明顯可辨。另外,大劍山、雪山西南峰的山稜上有圓頂的瘤狀突起形成的圓頂峰,峰頂有碎裂崩解的岩片,應該也是冰河期受冰帽冰河影響所遺留的研磨遺跡。

光復後的首登記錄

  民國48年10月12日,光復後首登大劍山的謝永河林文安、何張明儀、陳振輝、廖健朗與原住民嚮導一行,奮力從西脊岩屑崩坡登上大劍山頂,謝永河這麼寫道:「站在光禿禿的山頭,俯瞰深邃的東西斜崖,展望南北接連的背稜,在遙遠的彼方有玉山…………雪山在眼前,崢嶸巍峨的山容,使合歡──畢祿,白姑──八仙以及南湖──中央尖山等群峰朝來稱臣。

  尤其它的大圈谷在斜陽之下發亮,被冰河所侵蝕過的灰白色岩面,由此歷歷可見,大劍雪山間的圓滑突起與波浪起伏,岩盤上的削痕等這些跡象加倍了雪山形貌之雄偉與神聖。……對山景之優美有無限的痴情,以為能夠在這塊基石旁邊,與昨夜在佳陽山上一樣露宿,與大劍盡情地親密一夜,即可更深刻著我們愉快的印象。」那夜他們並沒有露宿山頂,由於缺水便循原路返回油婆蘭山,再循推論山稜脈降至水源豐足的推論池,並在池邊的獵寮盡情地大嚙大喝,翌日即下山賦歸。
  時至今日,由於台電松茂水土保持道路(樂山林道)的開闢,以及新近油婆蘭營地取水途徑的明朗化,攀登大劍山稜脈的隊伍均以油婆蘭營地為基地,以一天的時間往返大劍山,回程再循取水路降至志樂溪的最上源揹水返抵營地,隔日再輕裝往返佳陽山、小劍山,以4天的時間,即能完登大劍山稜脈的三座百座山峰,比以前要揹2~3天的用水,可謂輕鬆了許多。

【大劍山稜脈】大劍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