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四秀】品田山

【武陵四秀】品田山

以峻著稱,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峭聳拔空的山姿
褶皺扭曲的岩層
是台灣山岳裡的「奇葩異峰」

品田山是武陵四秀一峻中海拔最高的山峰,以峭聳拔空的山姿與褶皺扭曲的岩層,堪與芳鄰大霸尖山媲美,邢天正以其險峻的山容,選為「十峻」之一。

  品田山的山名由來,依據登山界耆老楊南郡先生的詮釋:「品田山的泰雅語原稱,是Babo Pochin Siron,Babo是山,Pochin指「最後的」,Siron是水池,意謂「位於最後水池的山」。泰雅族獵人將品田山至新達池一帶,泛稱為Yaboran Simuta──Yaboran的原義是『因寒冷而縮身蹲下』,後來指品田山;Simuta是「鹿多」之意。Siron Yaboran指品田山下的「品田池」;而SironSimuta即「群鹿之池」,中文譯為「新達池」。

  最初,日人以泰雅族原名Pochin Siron稱呼品田山,又稱為Yaboran。後來發現其山形與岩層酷似「品田」兩字,而且「品田」的日語讀音為Sinata,音近Simuta,因此改稱為品田山。依照泰雅族嚮導對日人所言,品田山又叫BaboTaragayun,原義不詳。」由以上詮釋得知,品田山從日據時期既有,日人以此山方岩推疊,有如「品」「田」兩字疊置而成,因而得名。

世界級的背斜地質景觀

  在地質上,根據雪霸國家公園地形地質解說專書《岩石的故事》中所述; 「品田山的岩層是受到褶皺作用而褶曲,出露於品田山的岩層,主要為始新世的變質砂岩和板岩的互層。這些岩層都是在3000多萬年前沈積而成的砂岩和頁岩,受到始自於500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的作用,隆起、褶皺及輕度變質,復以受到河流的侵蝕雕塑而呈現今日的形貌。品田山扭曲如弓的背斜岩層,堪稱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從雪山東峰向北望去,即可清楚地看到品田山這面世界級的地質景觀;裸露的岩層從峰頂直劈800公尺深,到達七家灣溪上源河谷,形成一片高聳的岩牆,岩牆上受褶皺作用扭曲彎折的層理,一層層的推疊,呈現出美麗的褶曲線形。從大霸尖山方向南望,品田山的北面也是直劈谷底的裸露岩壁,岩層層理以規格性的向東傾斜堆疊成峰,層理分明,斷崖底部因承接層理剝落墜下的岩屑,發育成土壤,故有蓊鬱的森林長成,上部崢嶸,下有綠意,是品田山北面的景象。

  從西面布秀蘭山方向看,一座擎天巨塔聳立眼前,依舊是層理清晰的岩層,層層推疊,唯此面不再是直劈谷地的岩壁,而是斷續崩解、尖削俐落的岩稜,岳界所謂的「品田斷崖」,就是指這段險惡的斷崖稜線。民國48年4月李明輝、李榮顯父子與蔡景璋等3人,就利用大霸尖山縱走雪山活動的機會,以半天的時間從布秀蘭山輕裝翻越品田斷崖,完成品田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扭曲的岩理與圈谷遺蹟

  品田山的東面順著地層緩斜,理應發育成和藹可親的草原坡面,但事實不然,由於褶皺作用太過劇烈和河川向源侵蝕得太猛,東稜只剩下偏南處有削瘦的岩脊連接,登山隊伍即利用這條藕斷絲連的岩脊,翻過崩解的品田山前峰(3442公尺),再攀爬碎石陡坡直上山巔。東稜的偏北處,受塔克金溪最上源的強烈侵蝕作用,蝕成一面垂直的岩壁,岩壁上的岩層裡褶曲得相當複雜,有“S”型扭曲、有垂直豎起、有橫斜交錯,好像一幅抽象的油彩畫。

  日據時期鹿野博士在研究調查雪山山彙冰河遺跡地形時,曾指出在品田山的東面有四個圈谷遺蹟,編號為25、26、27、28。在林朝棨編纂的《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台灣地質一書》中,也有詳細描述,有興趣者可做為延伸閱讀的題材。

  品田山七面危崖絕壁,山姿峭聳拔空,以「峻」聞名。橫斷面層理分明的褶皺線條,更是世界級的地質景觀。

【品田山─照片欣賞】

【武陵四秀】品田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