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合歡群峰

【百岳巡禮】合歡群峰

台灣高山最容易親近的山區
以高山花季與皚皚白雪著稱
除西合歡山偏離公路沿線外
主峰、東峰、石門山、北合歡山
已屬熱門的「百岳」郊山化行程

合歡群峰是中央山脈北段主脊中的一段,北承北二段,南接奇萊群峰,西緣則隔著卑亞南構造線通過的北港溪上游河谷,與隸屬於雪山山脈的白姑山群對望,形勢獨立。
  從地形圖上觀察,中央山脈主脊從畢祿山以南,主稜受到立霧溪上源塔次基里溪的向源侵蝕,原來南北向的主脊稜線向西偏折彎繞了半圈,經北合歡山反射板峰、小風口鞍部、石門山北峰、石門山、合歡尖山、合歡山東峰,黑水塘鞍部,再轉回奇萊群峰。這段紆曲彎折的稜脈,主脊的連線雖然不明顯,但岔出主脊的支脈確是高聳綿延。北邊是北合歡山、西合歡山的連嶺;南邊是合歡山主峰到華岡的長嶺。兩條高聳的支脈與東緣的主脊,共組成一個擁有五座「百岳」(合歡山主峰、合歡山東峰、石門山、北合歡山、西合歡山)的山彙。

白雪的故鄉  最佳的賞雪勝地

  合歡群峰因得交通便捷之利,成為台灣最容易親近的高山地區,而滿山嬌黃淺綠色的草原景觀與冬季的皚皚白雪,更讓合歡山成為熱門的休閒旅遊與賞雪勝地。山彙裡的五座百岳,除西合歡山較偏遠外,其他四座皆在公路的邊上,輕裝帶著基本的裝備與地圖,就能輕鬆地走訪,一同體驗站在「百岳」山頂的豪情。

  合歡山是國人心目中的雪鄉,也是台灣賞雪的最佳去處。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3月即是合歡山的雪季,雪期中總會有幾場大雪降臨,皚皚的白雪覆蓋著整個合歡群峰,一幅北國銀色世界的美妙景致,一種滿眼荒白的肅寂氛圍,讓人屏息,令人悸動。細究合歡山豐厚的積雪原因,係來自於地理位置的特出與地形的因素所造成。

  每當冬季時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濕氣,自蘭陽溪河谷長驅直入,位於這條「通谷」頂端的合歡山彙恰好擋住了這股遠道而來的濕冷氣流,另外一股飽含著水汽的氣流也自太平洋順著立霧溪的河谷上溯到合歡山彙,這兩道濕冷的氣流便在這裡彙集盤旋,當溫度降到冰點以下時,便會飄落雪花,形成降雪。再加上合歡山彙諸峰的單面山同斜構造,陡峭的反插坡多在西側,東面的傾斜坡又恰巧是向風坡,緩斜的地形有利於飄雪及雪層的堆積,往往一夜之間,群峰便白了頭。如果雪量夠大,山區的車輛可能半埋於雪中,此時,便須仰賴鏟雪車開路,才能脫困。而一波波的賞雪人潮,即循著公路湧入,合歡山區越冷越熱鬧了。

  其實合歡群峰的美景,不只在於白雪皚皚的冬季,其他季節,也都有台灣高山特有的豐繁景致。春天有絢爛繽紛的杜鵑花海,夏天是萬紫千紅的高山花季,秋天則為波海萬頃的賞雲季節。四周環繞的高山大嶺,只要在天青氣朗的日子,也都各以雄、奇、峻、秀之姿,傲立於藍天綠地之上,每座山更富有長長的人文記憶與歷史淵源,可以讓愛山人深深浸淫其中,自得其趣。

台灣公路的最高點——合歡山武嶺 攝影∕見晴 地點∕武嶺鞍部
台灣公路的最高點——合歡山武嶺
攝影∕見晴 地點∕武嶺鞍部

山名由來與最早的登山探險記錄

  根據南投縣仁愛鄉公所的記載;「合歡山,原稱五港泉,指其有五條溪流發源於此,大甲溪支流合歡溪與碧綠溪、濁水溪上游霧社溪、北港溪上游瑞岩溪、立霧溪上游塔次基里溪,故名。日治時期,日人取「五港泉」的近音,改稱合歡山。」另有一說,日人為慶祝大正3年(1914年)「太魯閣討伐」勝利,而改稱「合歡」。從文獻記錄考證,後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早在日據「太魯閣討伐戰役」之前的明治43年(1910年)3月下旬,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的野呂寧技師與測量技手財津久平一行,即以偵察與測量目的,完成了合歡山的首次探險任務。大正2年的9月25日,由野呂寧技師帶領的「合歡山探險隊先遣隊」一行,在測量本隊抵達之前,即先遣來到合歡山與東合歡山進行觀測繪圖工作,隨後的9月29日,由佐久間總督親率的探險本隊,才到達合歡山頂,進行地形測量。以上這些探險記錄顯示,「合歡山」的山名在太魯閣戰役之前,即已命名確立,與日軍討伐戰役的勝利無關。

  記起時代的教訓,合歡山雖曾為台灣島上最慘烈的戰爭──「太魯閣戰役」最重要的前進基地,實是歷史的偶然。今日,當我們循著便捷的路網,來到合歡山區時,除了欣賞周遭的豪壯山河外,一段悲壯的原住民抗日史實,更能在您的心中發酵成長,轉化為對這片土地的熾愛與熱忱。

部隊受證儀式,背後為合歡尖山 圖片取自《若見侍從武官蕃地》寫真集
部隊受證儀式,背後為合歡尖山
圖片取自《若見侍從武官蕃地》寫真集
合歡群峰 1:4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合歡群峰 1:4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