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段】南湖大山東峰

【北一段】南湖大山東峰

全山為斜豎的板岩層疊而成
南面為順向的板岩石壁
北面是斷岩崖壁的反插坡
由側仰望
形勢峭利
如薄刃錐天

南湖大山東峰,標高3632公尺,是南湖大山副峰群中最高的一座,全山由灰黑色的板岩構成,岩層鬆脆,是座光禿禿的怪山。也有人簡化山名稱為南湖東山,然因環繞在上、下圈谷四周的山峰,除南湖大山外,均以「峰」為名,故還是以「東峰」稱之,較為妥當,也較不被人誤解。

  在邢天正的《台灣高山明細表》中對東峰的描述是:「全峰為板岩同斜構造,層面向南,岩板光滑,但有裂隙,可沿節理攀登。北側為斷崖岩壁,板岩斜伸,參差如刃。壁上岩石酥脆,崖麓碎石鬆軟。西南冰河圈谷,近主峰麓為廣闊之緩起伏面。」雖簡短卻扼要地說明了南湖大山東峰的特性。

板劈理發達的岩板山

  南湖大山東峰是由風化崩解後的灰黑色板岩構成,岩層向北傾斜,是為反插坡,形成參差疊刃的斷崖;南面是順向坡,板劈理發達的板岩在此以薄板或薄片狀,櫛比層排,推疊成陡聳的峭坡。這種現象越接近峰頂越明顯,南面的板岩崩解後即沿著板劈理滑下,形成光滑面。這片岩面在晨光的照映下,反射出閃爍的金光,簡單的線條與光影的組合,將東峰峻峭的山勢,詮釋得恰到精髓,這就是東峰的招牌容顏。

  攀登東峰的途徑,可從主、東鞍部直接循刀脊狀的西稜援攀而上,或從上圈谷的南緣處,沿著東峰北面斷崖下的山谷爬昇,攀上北稜再回登山頂。當步履接近山頂時,向南斜豎的板岩層,因風化與侵蝕作用,岩板形成薄片狀,厚重的登山鞋一腳踩下,即碎裂成數片,必須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循著節理處的縫隙,輕身蹬足而上。這段彷彿走在老厝瓦屋頂上的登峰路,讓登山者印象深刻。

  若天氣良好,東峰山頂展望絕佳,西邊隔著腳下的平坦荒原,是近在咫尺的南湖大山,橫屏狀的龐大山體,巍峨壯麗。向南則可眺望岩壁峭立,峰尖挺銳的中央尖山。向北則是群山低伏,層巒疊置的中央山脈三星山階段山地;若天氣夠好,還可以看到悠遊於太平洋上的龜山島。

東峰山頂的板岩反射著閃爍的銀光 攝影∕阮榮助 地點∕南湖大山東峰
東峰山頂的板岩反射著閃爍的銀光
攝影∕阮榮助 地點∕南湖大山東峰

鹿野忠雄的冰河日記

  早在70多年前,日人田中薰與鹿野忠雄來到南湖大山尋訪「冰河的香味」時,他們是從南湖大山東北峰穿過密生圓柏的稜線,經過一番苦戰之後,才於午後一點踏上東峰山頂。記錄上寫著:「午後一點踏上東峰頂,高度是海拔3673公尺,僅次於南湖大山高度。山上有四個峰頭,高度難分軒輊。山體上半部出現清晰的粘板岩層,測得岩層走向是W35°S,傾斜35°。

  這是一座典型的粘板岩山。東峰西側有編號五和六的兩個圈谷。東北側、東南側及西南側,則分別有編號七、八、九圈谷群。內側的五、六號圈谷位於順層面(kopfseite),作50°~60°急斜,岩屑堆積如同瀑布高懸。外側的三個圈谷則位於逆層面(ruckseite),作35°~40°傾斜,岩屑堆積低淺。前者是小圈谷,懸掛於峰頂附近;而後者是大型圈谷,圈谷底很長。不同的岩質、不同的層面傾斜度及順、逆之別,使圈谷產生種種樣貌。這是以往學術界所忽略的。對我來說,這些細微特色,引起我莫大的興趣。」【田中薰(1933),南湖大山冰河遺跡踏查紀行。楊南郡譯著,南天書局發行】

  引述以上由登山界前輩楊南郡先生譯著的田中薰原著中的一小段,應該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研究冰河地形的登山者,進一步瞭解環繞在南湖大山東峰四周的冰河遺跡。

被冰河切斷的稜脈

  從等高線地形圖上來看,中央山脈的主脊稜脈在南湖圈谷處,呈現迂迴紆曲的轉折。這是因為冰河的作用,切斷了原來南湖大山與南湖大山北峰之間連接的主脊稜脈,(也就是今日位於下圈谷西緣的南湖溪上源開口處),致使這段主脊要從南湖大山橫嶺的南緣向東北連接南湖大山東峰,再經南湖大山東北峰繞了一大圈之後,才接回南湖大山北峰。

  事實上,從南湖大山到南湖大山東峰之間,我們找不到「一脈相連」的主脊稜線,因為主、東之間是一面平坦的高原,上面全是由板岩碎屑所形成的砂地。從高處俯看,這些板岩碎屑反射著閃爍的銀光,呈現出如荒漠般的景象,相當特殊。根據田中薰、鹿野忠雄及楊建夫的研究指出,這片平坦地是個冰帽遺跡,在末次冰期時冰河由此為中心,向四周谷地輻射而出,才造成今日上、下圈谷的U形谷地形。

山登絕頂我為峰 攝影∕蘇庭輝 地點∕南湖大山東峰
山登絕頂我為峰
攝影∕蘇庭輝 地點∕南湖大山東峰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