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群峰】北合歡山

【合歡群峰】北合歡山

合歡山彙最高峰
全山基盤廣闊
頂寬坡緩,滿山淺竹如茵
山貌秀麗莊嚴

北合歡山,標高3422公尺,比合歡山主峰(3417公尺)高5公尺,並以1公尺之差凌越合歡山東峰,成為合歡山彙最高峰。全山基盤崇闊,頂寬坡緩,漫山淺竹綠茵,秀潤宜人,是座具有敦厚祥和氣息與秀麗莊嚴之貌的大山。也是台灣高山「十崇」之一。

稜寬脊平  沒有主稜的大山

  中央山脈北段主脊在畢祿山以南,原本南北延伸的主稜轉向西彎繞了半個圓弧,經合歡群峰,才轉回奇萊群峰,繼續往南迤邐。這段紆曲偏折的主脊在北合歡山埡口(大禹嶺)進入合歡山彙後,也從長嶺綿亙、橫屏如嶂之勢,變成寬稜平谷的和緩地形,脊樑的走向極不明顯。尤其在北合歡山這段寬闊的草原帶上,更難辨別主脊的來龍去脈。

  大抵來說,這段主脊從大禹嶺起,係循著北合歡山東伸的寬稜而上,經反射板峰後折脊向南沿著山脊斜降,再跨越小風口鞍部往西南緩昇到達石門山北峰。北合歡山的峰頂就在主稜折脊處的西北高地上,這個轉折點所處的位置,即是目前豎立著偌大反射板的草原峰頭,海拔高度大約在3335公尺左右。這座大型的飛航反射板,也成為遠眺北合歡山時,最佳的辨識標誌。從中橫霧社支線小風口登山口上來的登峰途徑,也在這座反射板的西緣草原區通過,從這裡到二等1451號三角點所在的最高峰頂,大約還需要20分鐘步程。

為雪白頭的北合歡山  攝影∕楊文章 地點∕北合歡山
為雪白頭的北合歡山 
攝影∕楊文章 地點∕北合歡山

最高隆起準平原面與角階地形

  在地形上,北合歡山這片廣大的緩起伏草原,是屬於最高隆起準平原面地形。在峰頂西南方、反射板峰的西側與北稜的東側,都殘留有寬闊的平坦谷地,提供了登山隊伍最佳的宿營地點。另外,西合歡山一帶的緩起伏地形,也是北合歡山最高隆起準平原面的延長地形;而北伸的武法奈尾山細長山稜,則是屬於最高隆起準平原面之下的高山平夷面地形。這條夾在合歡溪與畢祿溪之間的長稜,以數個平坦面逐漸向兩溪合匯點降低,在地形學上稱為「角階」地形。

高原上的煙波勝景

  北合歡山除了擁有豐富的地形景觀外,還有台灣山岳中最難能可貴的「高山湖泊」景致,讓攀登北合歡山的隊伍,不僅可以欣賞峰巒秀起的山色,還能近身領受明媚清麗的波光水影。其中,以位於反射板峰西坡的碧池(台灣池)與武法奈尾山支稜上的天鑾池,最具高山湖泊景致之美。

  位於反射板峰西坡草原與冷杉林交界處的碧池,是一泓由斷層所形成的深漥水池。此池雖離北合歡山的登山途徑僅有百公尺左右,但因位置隱蔽,非走到環谷坡地的邊緣,無法窺得池面,所以大多數的登山隊伍,都匆匆略過。事實上,早在民國47年8月22日,李明輝、林文安、陳茂修等人在光復後首登(有記錄可查者)北合歡山時,林文安就曾說到:「……可惜我們登峰時已近傍晚,陰雲不開,只嘆我們沒有眼福了,近處有一天然水池,清澈見底,極具林泉幽壑之美。」這個天然水池,就是碧池。碧池的稱呼是後來的登山隊伍,以此池一邊是蓊鬱的森林,一邊是翠綠的草坡,池面倒映著碧綠山水,因而得名。不過,也有人以此池滿盈時,形如台灣島狀,而呼之為「台灣池」。

  位於北合歡山北伸支脈武法奈尾山南鞍的天巒池,因距離北合歡山已有3公里之遙,必須要專程前訪,才能一睹風采。它是一泓由肩狀凸稜夾抱而成的山坳水池,四周岡阜圍繞,半面是蒼鬱濃密的森林,半面是開闊的箭竹草原,水面恰好分佈在這兩種不同的植被帶之間;靠近森林蔽蔭處,似黑水塘;鄰近草坡邊,又清麗如草原明珠。一個水池,個自表述,各代表著不同的欣賞情境。隆冬季節,池面結成薄冰,雪花飄下,一片粉白,是天鑾池最美的時刻。一般造訪行程,可從中橫公路的松泉崗天鑾池登山口上攀而來,或從北合歡山循北稜縱走前來,兩條途徑都甚為便捷。

北合歡山附近的碧池景觀  攝影∕見晴 地點∕碧池
北合歡山附近的碧池景觀 
攝影∕見晴 地點∕碧池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