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群峰】加利山

【大霸群峰】加利山

邢天正形容
「幾乎像臺地一樣」的平緩山巒
視域廣闊
平易近人的百岳

加利山是大霸群峰三千公尺稜脈上最西側的峰巒,全山除東北方向接連耶巴奧山(3192公尺)的稜脊為寬平的嶺線外,其他四面都是陡落的急傾斜地形,龐大的山體座落於雪山溪與馬達拉溪深邃的河谷之上。從不同的角度看山,山的形勢自然不同,由於加利山的登峰途徑是從高嶺循稜跑步就可登頂,給人的印象便成為一座低緩不足奇的山峰,還有人提議,要把加利山從「百岳」剔除,再找另一座山峰來替代呢?

  登山途徑的更迭,改變了登山者對加利山的印象。日據時期從新竹五峰方向攀登大霸群峰的路線更迭了三次;大霸尖山首登時期(1928年)係從井上(清泉)循「霞喀羅隘勇路」入山,並僱請薩克亞金社與天同社(天頓社)的泰雅原住民帶路,利用獵徑攀上大霸稜線;昭和8年(1933年)之後,則是利用已修築完工的「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與「鹿場連道路」深入結城駐在所,循原住民獵路下切至馬達拉溪,再爬上伊澤山;昭和15年(1940年)總督府內務局及新竹州與台灣山岳會,合力打通從檜山經境界山到伊澤山的稜線山徑,成為往後攀登大霸尖山的新途徑。光復後,造訪大霸尖山的隊伍,大抵也循此途徑入山或是從高嶺駐在所切下馬達拉溪,再循稜攀上主稜,縱走伊澤山到大霸尖山。

大鹿林道東線的開築

  民國49年5月5日中橫公路通車後,52年開闢了武陵農場,攀登大霸尖山的隊伍遂利用農場道路深入池有山、桃山稜線,並循此兩條支稜翻過池有山,涉過塔克金溪上源到達大霸南鞍,輕裝登頂大霸尖山後,再循稜縱走雪山,這就是民國50年代風靡台灣山岳界的「聖稜線」大縱走。民國59年初,大鹿林道東線的開築已從觀霧向東深入馬達拉溪,翌年,林務局為配合救國團舉辦大霸尖山的健行活動,遂從馬達拉溪底登山口開闢了一條一公尺寬的登山路,直達大霸尖山,並在高約2700公尺的山麓階平台上,建造了「九九山莊」。大霸群峰的登山活動已從昔日的登山探險性質,質變為大眾化的熱門健行路線。

  加利山的泰雅原名Babo Maibaraben(麥巴拉邊山),位處大霸山稜的最西端,在馬達拉溪登山口步道未開闢以前,因偏離山徑甚遠,無人造訪。民國60年7月18日,蔡景璋、邢天正、林文安、丁同三、簡進清、吳澄寬、張勝雄等人,即利用新闢建的步道,輕鬆地完成加利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在台灣百岳中,只比六順山早了三個月而已,是倒數第二座被岳人登臨的「百岳」山峰。

  加利山這座被邢天正形容為,「幾乎像臺地一樣平緩」的山峰。山頂視域遼闊,尤其日落西斜時刻,向東可望大霸尖山到雪山北峰的聖稜線,劇烈參差變化的山稜與裸露的岩肌,在霞光的暉映下,展現山岳的神祕悠遠與莊嚴肅穆;向西則可見萬頃雲海,波濤跳躍。

【大霸群峰】加利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