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稜脈】中雪山

【大雪山稜脈】中雪山

蓊鬱蒼翠的山容
南北縱嶺如屏風
北緣有三角點
南緣有林文安紀念碑

中雪山是雪山山彙上距離雪山主峰最遠的百岳山峰,位於大雪山稜脈志摩山北伸的支稜上,呈南北縱嶺,標高3173公尺的三等三角點埋在北側的最高點上,南側巨大裸岩與鐵杉林盤踞的岩脊上,則有登山界的一代導師林文安的殉難紀念碑。

  中雪山,全山均為蓊鬱蒼盛的鐵杉原始林,林下高密箭竹叢生,人走入其間就好像走進層層密密的籬笆欄柵裡,非得使力撥開才能行進,極為耗時費力。民國47年元旦,謝永河一行利用新近完工的大雪山林道入山,嘗試一舉拿下同胞三兄弟小雪、中雪與大雪山的攀登任務,唯因天候不佳覓不著前進的路,在完登小雪山後,即悵然撤返。

  隔年5月,謝永河、林文安與何張明儀三人,再次捲土重來,這次因大雪山林道不通,遂從林文安的安排,改從中橫的烏來社(青山)入山,循羅業尾山稜脈直攀大雪山主稜,並於第四天登上大雪山後,回走主稜宿營於乾涸的可汗池畔,5月19日(第五天)再踏過可汗山(湖畔山)、知馬漢山北峰,到達志摩山三岔峰下,由於連續數日的缺水,乾糧也難以下嚥,原住民叫苦連天,不肯陪同去中雪山,只得拜託何張明儀先率同他們下山,到有水源的地方等候,謝永河與林文安兩人隨即輕裝出發,先登上志摩山頂,再循稜跨七、八座山尖,費盡力氣地才登上中雪山。

  謝永河在記錄上這麼寫著: 「兩山中間差不多等高的山尖足足有七座至八座。山稜遠看如鋸齒,途間有比人更高的矢竹叢林,有巨岩怪石崩潰堆積,有老鐵杉鬱蒼阻礙視界,排開穿進,上山下嶺,吃力太大,且自昨天就挨飢挨渴,以致四肢乏力,遲遲不前。中雪山高度3172公尺,山頂有櫓架,旗竿下有三等三角點No.6611基石,除近邊有「王春發,程明哲至此」的名字留於樹皮外,沒有跡象可以證明有人來的。」他們來回花費了4個小時,才返回志摩山南鞍,隨即又趕路去與先行的同伴會合。登山前輩們的吃苦耐勞與不屈不撓的毅力,讓人感動與折服。

  往後數年間,大雪山林場迅速開發林業資源,首先是200號主線林道已開築至大雪山的西南山腹,230號支線林道更腰繞過中雪山的西、北、東三面,並繼續向頭鷹山、火石山方向開築。

  聰明的登山隊伍即利用這條林道來攀登中雪山,並先後在21K、23.5K、25K等處開路攀爬,然這些捷經均因高密箭竹林阻道,難以走成一條明確的山徑。直到民國63年聖誕節,丁同三等人在230林道26K處的集材場後面山坡,發現了一條可以輕易攀上中雪山北稜,再循稜登頂的捷徑,原來這段高密箭竹林已被商人砍除運出,作為竹製手工藝品外銷,所以留下空曠的山坡,剃除了中雪山最惱人的路障,這條山徑很快地便成為岳界攀登中雪山的最佳途徑,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昔人已遠 典範長存

  民國64年5月18日,台灣百岳選訂者、百岳俱樂部創始人──林文安先生,陪同陳錫榮一行共4人,未走新近熱門的26K路線,認為可以再開闢一條較好走的途徑,於是從230林道的28K處上山,欲循中雪山的東短支稜上攀,並約定接駁車在原地等候,預定來回為5個小時,想不到上稜前即遇陡崖與高密箭竹林阻道,再加上天氣連日陰雨,濃霧籠照,在苦鬥3天後,不幸因過勞,導致失溫、心臟衰竭,猝然於中雪山南鄰約3050公尺的岩脊上,與世長辭。

  一年後,登山界為紀念一代導師林文安的殉難一週年,特別組隊攀登中雪山,並於殉難處設立紀念碑,從此攀登中雪山的隊伍,不僅在三角點所在的北緣最高峰上慶祝登頂,也會循稜南走至由巨大裸岩與鐵杉林盤踞的岩峰處,對台灣登山界的一代導師林文安先生,致上最虔誠的祝福,並祈登山路上永保平安順利。

【大雪山稜脈】中雪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