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安東軍】光頭山

【能高安東軍】光頭山

最高隆起準平原面上的圓丘巒頭
綠茵連綿天際,風光綺麗
東稜有牡丹岩,是泰雅賽德克亞族的發祥地
有「霧社神石」之稱

光頭山原名知亞干山,座落於能高安東軍最大也最美的草原區上,附近岡巒平阜,形成一片廣約三平方公里的低丘狀臺地,在地形學上稱作「最高隆起準平原面」。東稜墨綠色的支脈上,聳有神祕的牡丹岩,是泰雅賽德克亞族的發源聖地,擁有眾多相關的傳說軼事,更憑添了光頭山的歷史深度與故事話題。

  知亞干山,最高峰海拔3093公尺,三等5956號基點則埋在大草原區西南緣的橫丘上,標高3060公尺。南臨受知亞干溪(恰堪溪)向源侵蝕的斷崖崩谷,西、南兩面都有不錯的展望。山名由來,即以此山位於知亞干溪源頭而得名。後來,岳人以附近全是淺竹平舖的草原丘巒,無任何樹木長成,意譯成「光頭山」,沿用至今,成為大家熟悉的名字,原名反而少人提及。

山名由來與演變

  「知亞干」源於泰雅語Cyakang,意為水壺型的深坑,指的是今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的西林部落。日據時期日人在「太魯閣討伐戰」後,強迫居住於木瓜溪流域的泰雅賽德克亞族木瓜群部族遷移到平地,其中即有部族遷到今西林村西南方的高地。這個高地從東邊眺望,地形狀似水壺型的深坑,泰雅語稱為Cyakang,並以之為社名。

  另有一說則是:「最早到這裡開發的先軀者名叫『Cyang Ukan』的家族,稱為Cyakang,後來日人沿用其名,用日語稱呼此地為『Cyakang』。Cyakang音譯即為知亞干,流經部落北緣的溪流,就稱為知亞干溪,是花蓮縣秀林鄉與萬榮鄉的界河。」恰堪溪與知亞干溪則是音同字不同的差異而已,都是指同一條溪流。

大草原邊側的神祕池沼

  知亞干山以大草原風光聞名岳界,漫步在這片芳草碧連天的綠野仙境上,確實是登山最大的享受。對於生性崇尚原始自然,又富冒險性格的登山者,在光頭山的東稜還有一泓神祕的黑色池沼與流傳著眾多傳奇故事的牡丹岩,絕對是您另一處探險尋幽的好地方,此生不可錯過。

  牡丹池位於光頭山東稜與牡丹山之間的最低鞍部,是一泓由山稜夾抱而成的高山水池。狹長形的水域靜躺在鐵杉林與箭竹草坡交接的窪地平台上,東南面是蒼鬱的森林,有著陰森潮溼的湖面與沼澤,西北側則是延續光頭山的大草原尾端,池畔細板礫片舖陳,池水清麗。湖的兩側有著迥異的風格,帶著些許的神祕,就如同位於牡丹池東鄰的「霧社神石──牡丹岩」般,深深地吸引著喜歡探險尋幽的登山者。

  牡丹池海拔高約2860公尺,長約150公尺,寬約30公尺,從光頭山最高點循稜東走約70分鐘步程可達。東鄰有牡丹岩,由於位置偏離「能高‧安東軍」的縱走路線,所以罕見人跡,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均還保有原始的氣氛。在湖畔濕地處可見野生動物的足跡與排遺,是山羌、水鹿、長鬃山羊們的最後樂園。

泰雅神石

  牡丹岩位於牡丹池東方直線距離約2.5公里的稜脊上,行政區隸屬花蓮縣秀林鄉,是一顆聳立在蒼翠原始林中的巨岩。這顆突出林梢的獨特奇石,在墨綠的稜嶺上,顯得格外的潔白光亮,所以有「白石」之稱。從光頭山方向遠望,其側面恰似酋長的頭部,換個角度,又像是一尊觀世音,所以也有人稱為「酋長石」或是「觀音石」。霧社的泰雅原住民則奉為神石,是他們族人的禁地。

敬畏的傳說故事

  根據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起源傳說:古老以前,在中央山脈一個叫做Bunohon的地方,有一棵奇怪的大樹,其半面是木質,另外半面是岩石。有一天,這棵大樹變成神仙,並從裡面走出一男一女,此後這對男女結成夫妻,繁衍後代,世世相傳。另外一種傳說是:天地在形成的時候,有一男神和一女神,從天而降,來到中央山脈的一塊大石頭上,忽然間這塊巨石,一分為二,變成了大自然和宮殿。兩位神仙就把這裡叫做Bunohon,並在此定居,繁衍後代子孫。

  根據霧社的原住民所說,Bunohon是指位於霧社東南方的白石山,那棵巨石就是牡丹岩,是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發祥地,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於是此巨岩就被稱之為「泰雅神石」。
  關於「泰雅神石」的傳說頗多,最早在民國50年1月,由謝永和、林文安合筆的「能高山南峰──白石山──安東郡山」一文中,謝永河如此記載:「……於途間,恰堪溪左岸樹林中,望見了一塊巨大的人型立像奇石。……此石很威嚴,莫用手指之,對其有所不敬,冬天大霧襲來,迷人前途,夏天雷雨交作,使人死亡,……曾有6名萬大人,來此狩獵,對此石開槍,那知刻頃之間,黑雲四起,風雨齊來,其中5人被狂風颳走,不知下落,剩下小孩無知,幸免遭難,逃返部落。」

  林文安在民國57年12月底~58年1月初造訪牡丹岩時,在《霧社神石『牡丹岩』掠影》一文中,也有類似的傳說描述:「從前在霧社有一位忠厚的老獵人,他膝下只有一個兒子,兩人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上山打獵,但運氣不佳,沒有打到獵物,父子兩人在深山幽谷行行復行行,不知不覺竟到了白石山上,這時忽見有個巨石立於眼前,放射著炯炯神光,老獵人連忙頂頭膜拜,厥狀至恭,其子見狀,大不以為然,說這是可恥的迷信行為,然老獵人卻說祂是神的化身,並諄諄訓誨其子,如有所不恭,必受嚴厲懲罰,那時候就懊悔莫及,但是他的兒子因年輕血氣方剛,不但不接受父親的教誨,還想表現英雄氣概,伸手指著神石冷笑一番,在這時,不可思議的事終於發生了,晴天霹靂,呼風喚雨,這冒失的兒子就被吹落深谷,連死屍都不見了,老獵人趕忙下跪,祈求神石息怒,然後帶著一顆悲傷的心,獨自回到部落,並告誡族人勿重蹈覆轍。」

  林文安是位從不迷信的人,他表示:「這些原住民之間盛傳的神祕傳說,當然是膾炙人口的荒唐典故,但這些眉飛色舞的神話卻為登山的人增添了不少遊興,會使見過牡丹岩的人,久久不忘。因為有了這些神話的點綴,可以使你感到興奮,因而領會山岳的可愛。」所以關於「牡丹岩」的傳說,林文安又說了一則:

  「昔日在霧社的深山裡,有個妖魔,久蟄思動,竟然呼風喚雨,吞雲吐霧,作起怪來,使上山狩獵的獵人們,個個為之迷失,無一倖免。後來因其罪孽日益加深,驚動了天帝。遂遣天將替世人掃除這個孽障,就在某個沒有星月的夜晚,忽見金光萬道,巨聲一響,隨即降下一個大山石,不偏不倚壓在妖魔頭上,而降伏了妖魔。據傳現在霧社深山亭亭玉立的『牡丹岩』,就是那時候從天上掉下來的神石。其輪廓俏似一尊觀世音,石頭下面還囚著曾經轟轟烈烈鬧過一番的妖魔。這雖說是個因果報應,但囚在石下的妖魔久久無法超生,時常痛苦流涕,變成風雨,於是狂風淒雨遂與牡丹岩結下不解之緣,不用說這風雨就是困在石頭下面妖魔的泣聲與涕水了。」

部族的聖山部落的禁地

  自古,巍峨的山岳,即是人們崇拜敬仰的對象,因此在許多山岳民族的傳說、信仰與來源記事中,都與山有著密切的關係,牡丹岩獨特的巨岩結構,以及那矗聳林梢、傲立綠嶂的表徵,更是各種傳說軼聞最佳的主角。泰雅族賽德克亞族視牡丹岩為其部落的發祥地,是部族的神石。一如鄒族視玉山為神山,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視大霸尖山為發源地,魯凱族、排灣族視大武山為聖地……等等,其實都是極為普遍的人類文化特質,藉著部族共同的神話起源傳說,加強族人共同的部族意識與認同,這對延續部族文化是相當重要的。

  近觀牡丹岩,恰聳立在鞍部稜線邊緣,高達數十公尺,四周森林茂密,林下陰森,有平坦地。由於位處風口,偶有強風吹襲,大岩基部有一尊耶穌像及十字架、一把香枝、瓷杯、酒瓶與一些許願用的零錢。從光頭山往返約需3天的時間。

探訪泰雅神石

  在民國78年之前,屬於木瓜林區的哈崙山地鐵道還暢通時,探訪牡丹岩最快的路徑,就是利用哈崙鐵道與索道。順利的話,第一天可以到達牡丹岩北側的清水溪獵寮,隔日循獵徑輕裝往返神石,還可以返抵哈崙工作站。第三天再搭蹦蹦車及利用索道流籠,逕回鯉魚潭,結束行程。
  哈崙山鐵道廢棄之後,想一探牡丹岩,則必須花上數倍的時間及精力,才能親睹聖石的風采。一般來說,以從能高群峰的光頭山往返,最為省時省力。循光頭山東稜寬廣的草原稜線東行,約70分鐘步程可抵隱密於森林草原鞍部的牡丹池。在此備足兩日用水續行,當日可跨過牡丹山進入原始森林中,再選擇恰當的宿營點,隔日輕裝往返牡丹岩,第三天再循原路返回光頭山,夜宿白石池,繼續未完的行程。

  從牡丹山到牡丹岩,稜線距離僅約2公里,但因無明顯路跡,鞍部又密生箭竹及咬人貓植物,需要花費一番精力及勇氣,才能穿越障礙。大抵循稜脊方向突破,即能找到牡丹岩。

光頭山草原秋色 攝影∕楊文章 地點∕光頭山北稜
光頭山草原秋色
攝影∕楊文章 地點∕光頭山北稜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