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劍山稜脈】佳陽山

【大劍山稜脈】佳陽山

菱形尖錐狀的山容
東南面岩層沿著板劈理剝離直墜谷底
形成一片光滑如鏡的大峭壁
極具山岳特殊景觀之美

站在梨山中橫公路邊側向西北展望,岧嶢鷹瞵的大劍山稜脈上,有座菱形的峰尖屹立在黝黑的嶺頂間,獨見一片光滑如鏡的岩壁從峰尖直劈而下,在陽光的照映下,閃閃發亮,冬雪期間,則見一條白練,亮瑩如玉,閃爍奪目。這座山峰就是佳陽山,那片光溜溜、一瀉千里的大峭壁就是佳陽山獨門的標誌。

  佳陽山的原名,謝永河在首登記錄稱為Babo Tohan。根據登山界耆老楊南郡的考證則為Babo Tomun(托孟),後來因為Tomun山是山麓佳陽社(Kayo)的獵區,才改名為佳陽山。在沼井鐵太郎編著《台灣登山小史》中記錄,在昭和7年(1932年),陸地測量部的齋多技師在次高山往南縱走時完成此山的首登,並將其命名為「佳陽大山」。邢天正則以日文直接音譯為「阿都般山」。

光復後首登記錄

  民國48年10月,謝永河、林文安、何張明儀、陳振輝、廖健明與原住民6人,合計11人從佳陽社循雪關山支稜上攀,完成了佳陽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他們在10月11日下午四點,費盡辛苦地來到山頂,並宿營於山頂的凹地上。謝永河這麼寫著:

  「山頂石楠點綴,箭竹疏生,褪色的測量旗連竹竿倒地,雖是一片凄涼荒野,但視界豁然開朗,名山大峰,疊嶂重巒,彷彿在雲海上蕩漾的波浪似地,景色壯麗,加添了這塊二等基石之精彩與價值。不久,日將沈西,夕陽反照,滿天通紅,雲天交界浮現著銀白閃光,凝成了山上有山的奇觀,這幅蒼茫眩麗的夕景,使我覺得如身在仙境,一切的煩悶,辛苦……都忘掉了。晚上,明月高懸,月下的大劍、小劍、大雪、小雪、白姑、八仙等山峰,好似俯伏於大地,在酣睡中的巨獸……。」情真意切的描述,讓登山人又好像回到了佳陽山頂,浸淫在山的懷抱裡。

三角點基石滑落佚失

  在地質構造上,佳陽山褶皺的背斜構造,由板岩與砂岩互層組成,西北與南面是岩片參差豎立的侵蝕懸崖,東南面則是由層面完整的板岩所構成,這片裸露的板岩,岩層沿著板岩劈理滑動墜落谷底,形成佳陽山獨門的大峭壁標誌。佳陽山頂的二等三角點,即埋在這片大石壁的崖頂旁側,因為侵蝕與風化作用,這片峭崖持續崩落後退,九二一大地震時,三角點的基石即隨著大規模的山崩,滑落崖頂佚失不見了。

【大劍山稜脈】佳陽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