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稜脈】頭鷹山

B-F-026-02

峰頂圓潤
東有巉巖崩崖,山勢峭聳
西南草坡緊倚奇峻山
雙峰駢立,如孿生兄弟

頭鷹山位於大雪山稜脈的中段,西南與奇峻山緊倚而立,兩山海拔高度均超過3500公尺,連成一座高聳偉岸的地壘狀山脊。日據時期這兩座連峰合稱為Kishun,源出於泰雅語,後來從音譯為「奇峻山」。林文安在民國60年6月底進行「大劍山大雪山V形縱走」時,也以頭鷹山又名奇峻山稱呼。

  從山體結構來看,頭鷹山與奇峻山實同屬一座峭聳拔高的巍峨大山,全山東起於弓水山的西鞍,依序隆昇350公尺到基點峰,西側則由大雪山北峰的東北鞍部隆昇,拔高260公尺成為最高峰,兩峰隔一淺鞍亭亭相對。這種類型的山,在台灣的三千公尺級山岳裡,如玉山北峰與北北峰、轆轆山與轆轆山東峰與南雙頭山等均是。山名何時分家,應該是在王雲卿編撰《台灣山岳一覽表》及邢天正編纂《台灣高山明細表》時,即以有基點的3510公尺峰稱作「頭鷹山」,以西南側的3519公尺最高峰稱作「奇峻山」。

日據及光復時期首登記錄

  日據時期的昭和2年(1927年)11月底,伊藤太右衛門等一行,從次高山(雪山)方向縱走大雪山、小雪山,完成了大雪山稜脈的初次縱走與首登奇峻山(頭鷹山)的記錄。光復後的首次縱走記錄,則是在民國56年(1967年)6月,才由邢天正、丁同三於環山部落僱請原住民黃金旺、彭榮芳等共4人,從武陵農場方向登雪山東峰抵雪山,再循稜縱走到弓水山南腹接上林業勘察小徑,邢、丁兩人再從勘察道往返頭鷹山,完成光復後初次登頂記錄。

  民國60年6月29日起,林文安與蔡景璋兩人以13天的時間,從中橫公路的佳陽部落啟程,循雪關山(大矢夫山,1977公尺,三等6604號三角點)支稜,直攀佳陽山並縱走大劍山到翠池,再往大雪山稜脈邁進,第11天終於登頂了頭鷹山(又名奇峻山),並於距離山頂不遠的稜西樹下紮營,林文安在記錄上寫道:

真實雋永的登山記錄

  「經一天苦闘已經累得不想動彈,但鑽進睡袋後,卻被蔡兄拉出來欣賞月色,是夜為農曆十七,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月光像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一重一重的,遠遠近近的,高高低低的群山,天上有片淡淡的白雲,腳下有一層厚厚的雲海,海面上落下群山的倩影,明與暗恰好流露出安祥與和諧的畫面,宛然一幅美麗的圖畫,若非流行感冒所磨折,真想盡情享受這無邊的月色。」

  夜裡翻閱登山前輩的記錄,不由得地決定抄錄下來,他日再來頭鷹山宿營於此,感受林文安先生筆下的情境,應該比時下追求百岳數字的累積,來得真實與雋永。

36頭鷹山_版型A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