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稜脈】大雪山

【大雪山稜脈】大雪山

大雪山稜脈上最高峰
全山基盤廣闊
坡緩頂寬
滿山淺竹如茵
有雪山山脈上
最高品質的草原景觀

大雪山是大雪山稜脈(雪山西南稜)上的最高峰,縱走大雪線的隊伍,最苦惱的莫過於需要穿越多段箭竹林海,才能克竟全功,唯獨大雪山與大雪山北峰這段路程,全是淺竹如茵的大草原,坡緩景致美、山形柔順又迷人,十足的大美人模樣,讓人越看越著迷。

  大雪山以大而高及秀麗的山容,成為台灣高山的「十崇」之一。邢天正曾這麼描述:「全山坡度和緩,頂部寬闊,淺竹如茵,異常秀麗。山勢崇闊,氣象恢宏,南側緩坡,尤為寬博,與其南北二鄰峰合成一廣闊開朗之高山樂園。可恣意漫遊。」

  南北二鄰峰指的是匹匹達山與大雪山北峰;位於大雪山西南主稜上的匹匹達山,是個寬脊廣闊的肩狀峰,山名源於泰雅語Pipita,是搭帳篷的意思,應該是日據時期的大正4年(1915年),蕃務本署的齊藤武彥等人到大雪山進行測量時,曾在此山的寬稜上搭帳篷,泰雅原住民嚮導與揹夫,隨後便將此地稱呼為「匹匹達」。從匹匹達山仰望大雪山,落差僅百餘公尺的橫嶺巨巒駐立眼前,一幅和藹可親的模樣,可輕鬆登頂。

最高品質的草原景觀

  位於大雪山北主稜上的大雪山北峰,則是個坡緩寬稜的大丘巒,廣袤的草原景觀與大雪山的北面草坡連成一片,氣勢鴻博,是雪山山脈上最動人的草原景觀區。於此眺望大雪山,優美俊俏的屋脊式山形,傲立綠毯之上,明媚娟秀,是大雪山最美麗的容顏。大雪山北峰的北側有一面著名的大雪北崩壁,這面崩壁因受雪山溪支源強烈的向源侵蝕作用,坍崩面積越來越大,縱走的山徑從稜線崖頂通過,由於持續的塌崩,稜脊依序走滑下塌,形成「複塌」地形,是本區重要的地形景觀。縱走的路線也隨著稜脈下塌滑落,不斷地向東後退,登山隊走到此地時,應該要小心應對,不要隨著滑落的邊坡,墜向谷底。

含淚泣別的山

  「大雪山」與「雪山」,常令一般人以為是同一座山,而就字義來說,大雪山應該比雪山「大」且「高」,實際上,則非如此。雪山是雪山山脈的盟主,標高3886公尺,更是台灣的第二高峰,大雪山標高3530公尺,則是其支脈上的一座高峰,海拔高度相差356公尺,兩座山也相隔12.5公里之遠。大雪山的山名由來,根據登山界耆老楊南郡先生的考證:

  「大雪山係日人所命名,因其大草原風光,極像北海道的大雪山,故名。命名的由來與『雪山』(次高山)無關。大雪山的泰雅原名是Babo Rinisan。佳陽社的耆老說Rinisan意為『流淚』,指『含淚泣別之山』。大雪山是南方的佳陽社部族與北方新竹廳泰雅族的獵區分界線,昔日彼此通婚,佳陽的新娘嫁到北方時,族人越過志樂溪將新娘送至大雪山大草原,揮淚泣別而回,因此稱為Babo Rinisan。」

環顧四宇 壯闊豐饒

  登上大雪山展望四野,東邊隔著志樂溪源頭的蓊鬱谷地,可近觀大劍山稜西面蒼盛的植被景觀與磊落參差的峰頭;稍北則見巍峨崇高的雪山主峰,以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雄峙於大雪山稜脈與大劍山稜脈系出的軸點之上;向西則是山巒疊置的苗栗、台中山地,直迄台灣海峽。天氣晴朗的夜晚,更清楚得可見台中港區、沙鹿、清水、大甲等海線城市的夜景,明亮清晰地讓人覺得近在咫尺;北邊俯視則是滿眼翠綠的大草原景觀,下部邊緣是呈鋸齒狀與草原帶鑲嵌的蒼鬱森林,界線相當分明。

  這是因為喬木生長立地條件的差異所造成,肋稜與肋稜之間的山凹處,有足夠的土壤層堆積,土壤水份也較多,又比較避風,立地條件利於喬木的長成,所以初長的小喬木不斷地在山凹處往上延伸,形成森林鋸齒的尖部。反之肋稜上土壤淺薄且乾旱,又有強風吹襲,立地條件不適合喬木長成,只有玉山箭竹適合生長,於是形成森林鋸齒的底部。大自然的造景,依循著一個看不見的規律與準則,有條不紊地推演,瞭解箇中的奧秘,在整個登山的過程裡,即隨處充滿著驚奇與讚嘆!更能在當下隨即明白起來。

【大雪山稜脈】大雪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