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大雪山稜脈

【百岳巡禮】大雪山稜脈

又稱雪山西南稜或雪山西稜
雪山山彙上最大、最長的稜脈
四座百岳散立在綿長曲折的山稜上
岳人要花上七天的行程才能完攀足願

大雪山稜脈依岳界縱走的習慣稱呼,有大雪線、雪山西南稜和雪山西稜等,這條既長又支稜分歧的稜脈,從雪山主峰西主稜的翠池三叉山岔出後,先向北突伸出2公里餘,再轉西南向延伸,三千公尺高的稜脈綿長20餘公里,是雪山地壘上最大、最長的稜脈。

  在地質構造上,雪山山脈的主脊從武陵四秀起,蜿蜒迂迴經聖稜線雪北段到達領袖群山的雪山主峰;雪山主峰之後續接大劍山稜脈並穿過大甲溪到達白姑山群。因為切割地壘的先行河流大甲溪中游的通過,切斷了脊樑大劍主稜與白姑大山的連接稜脈,使得大劍主稜比大雪山稜脈短了許多,遂有許多人誤以為大雪山稜脈是雪山山脈的主脊稜脈。

  從雪山主峰到小雪山(2997公尺),直線距離超過21公里,其間稜脈蜿蜒迂曲,支稜分歧,高峰突起,超過三千公尺有名字的山峰,多達19座。列名為台灣百岳者則有火石山(3310公尺,三等6613號三角點)、頭鷹山(3510尺,三等6612號三角點)、大雪山(3530公尺,二等1545號三角點)與中雪山(3173公尺,三等6611號三角點)等四座,縱走的隊伍須要7天的時間,才能完攀,算得上是一條長程的登山縱走路線。

最早的岳人足跡

  林業開發與林道的闢建,跟攀登大雪山稜脈諸峰的路線密不可分。日據時期大雪山林場尚未開發,那時的攀登途徑係循大甲溪進入,再利用支稜上攀;大正4年(1915年)6月17日竹內警部一行率先完成大雪山的首登記錄。隨後,蕃務本署的齊藤武彥等人也順利完成大雪山的測量任務。大正5年(1916年),鋼島政吉一行也登上小雪山。

  大雪山稜脈的縱走記錄則到昭和2年(1927年)11月底,才由山林課的伊藤太右衛門、吉井隆成與營林所的上野忠貞等人完成次高山、大雪山、小雪山的初次縱走記錄,此行他們完成了博可爾山、大安山、火石山、塔浪山(大南山)、弓水山、奇峻山(頭鷹山)、可汗山等山的首登。昭和4年(1929年)7月,剛畢業的鹿野忠雄參加了高校山岳部的登山活動,在老師齋藤齋及船曳實雄的帶領下,從志佳陽社上山,登上雪山主峰後,沿著大雪山稜脈縱走至小雪山,再循南側支稜下降到大甲溪畔的烏來社(今中橫公路的青山),這是第一次由學校登山社團組隊,並完攀大雪山稜脈的記錄。

林場與林道的開築

  光復後,林業資源積極開發,林道越修越多越長,這些深入台灣高山心臟位置的林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登山路線。民國44年12月28日,大雪山林道以東勢為起點正式興工開築,47年3月14日完成43.072公里到達鞍馬山的南支稜山脊,並在此設立了「大雪山林班工作站」。隨後伐木作業依序向小雪山、中雪山、大雪山方面推進,林道則深入到大雪山稜脈的南北兩側山腹,這些林道我們統稱為大雪山林道,其資料如下:

(1)200號主線:即大雪山林道主線,全長約78.5公里,從東勢經中坑、橫嶺山隧道、35K收費站、43K鞍馬山遊客中心、49K小雪山莊、71K匹匹達山登山口到78.5K的唐呂山山腹止。目前50K(大雪山巨木停車場)以前,因有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經營,路況良好,50K以後則已完全廢棄。
(2)210號支線:從200號主線35K處岔出,全長約60公里,止於中雪山西北支稜附近,因位於230林道的下方較低海拔之山腰,所以登山隊伍較少利用,目前全線皆已廢棄。
(3)220號支線:從200號主線39K附近岔出,全長約30公里,位於主線的下方較低海拔之山腰,止於三錐山山腹附近,目前全線均已廢棄。
(4)230號支線:從200號主線49K處岔往大雪山稜脈的北腹延伸,全長63.86公里,止於火石山西北支稜山腹。本線因最接近大雪山的稜脊,所以廣為登山隊伍所利用;26K為中雪山登山口,28.5K為匹匹達山與大雪山的登山口;35K附近有台灣第一大神木──雪山大神木;西勢山隧道北口為頭鷹山北峰與頭鷹山的登山口。目前全線也已廢棄。
(5)233號支線:從230號支線的42K處(西勢山隧道北口岔出,全長11公里。目前已完全廢棄。
(6)天池支線:從200號主線49K處往小雪山方向岔出,約600公尺處為天池景觀區,再往上延伸可直達小雪山頂的電視轉播站。全線貫通,但天池之後屬於管制區。
(7)其他支線林道:有大雪山巨木支線、屋我尾山支線、鞍馬山支線、橫嶺山支線、出雲山苗圃支線……等。

光復後的攀登活動

  光復後,第一個利用大雪山林道欲攀登大雪山稜脈諸峰的隊伍記錄,是在民國47年元旦,由謝永河、蔡禮樂、陳榮 (金勾)與李清松等4人組成的隊伍開啟;記錄寫著他們隨車循剛命名為「雪路」的大雪山林道進入, 「沿途所瞥見的是在砍伐之後自然生長的雜木林,沒有一棵喬木。……隧道過去,就是原始林,在車路上下有無數的檜、肖楠、雜木等森林混生。1人抱以上的巨木到處有,據聞大雪山森林可砍伐六~七十年之久,如果一邊砍伐,一邊造林,按配適當,大雪山木材資源是無盡藏的。」

  謝永河一行雖然準備充分,但天空不作美,細雨霏霏,除了勉強登上了鞍馬山與小雪山外,第五天在欲往中雪山途中,因大霧迷漫,摸不著路徑,既寒又冷,烏鴉又是呵呵……地叫著,便循原路撤回,鎩羽而歸。

  民國48年5月15日,謝永河林文安、何張明儀等三位自稱「大雪的情人」,決議再走一遭,但因大雪山車道不通,遂由林文安安排從中橫的青山(原名烏來)入山。他們僱請了三位原住民為嚮導與揹夫;16日6人坐空中吊車(流籠)過溪到達登仙峽(大甲溪、志樂溪合匯點附近);17日循宇羅尾山(1866公尺,三等6601號三角點)的東稜沿路攀爬,逐峰而上,午后經過Kaligia(唐呂山)山,到達佳陽人的打獵小屋;18日越過Pipita(匹匹達山)山順利登頂大雪山。

  謝永和在記錄上這麼寫著:「山頂一帶矢竹低矮疎生,沒有樹木,祇獨幾塊石頭散在於基石二等三角點No.1545傍邊,測量旗竿倒地,有一塊石片刻著Y.M.Wang,有大雪山林場測量隊陳文珍、陳敏生、楊福漢、楊正春四位留名的紙條,聽說美國人來此,卻找不到他的名字,有兩個美國啤酒空罐放棄於近處。我們先行清掃基石周邊,然後將由山下帶來的石楠花一束,獻給這座山頭,對於懷念已久的大雪山,表示敬意……遙望四圍山景,高峰重疊、峨峨連綿,視界之闊,景觀之大,令人恍惚如在空中飄然。」

  接著他們一行回頭轉往中雪山,當晚宿營於乾涸的可汗池畔,翌日沿稜縱走到志摩山下,謝永河與林文安兩人再輕裝往返中雪山,返抵志摩山後稍向南下,即接上林業勘察道直抵天池,順利地完成大雪山、中雪山與小雪山的三雪登攀。
  從記錄來看,他們一行若非遇到大雪山車道不通,應該可以只用三天的時間,即能從林道49K處,循新闢的林業勘察道,經小雪山、拾丸山(匹亞桑山)到達志摩山,再輕裝往返大雪山與中雪山,第三天即能安然下山。

最長的林道 最遠的路

  林道的開闢,方便了登山者快速地深入山區,但伐木過後所造成的童山濯濯,則又是喜愛山林的登山者所不欲見到。民國77年2月,大雪山的林業開發正式結束,除了200號主線49K以前的道路,因有林務局經營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經營修護,還能保持暢通外,其餘盡皆廢棄,如今要造訪這條雪山地壘上最長的支脈,概都從49K啟步,循230號林道或從小雪山循稜縱走。

  大雪山稜脈這條高嶺雖然海拔高亢,但東北面有雪山地壘屏障,林木生長與植被發育較少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大多數的山頭都有喬木長成,嶺線下冷杉、鐵杉繁茂,林中則是旺盛的玉山箭竹,登山步徑穿行其中,猶如在高密的箭竹海中撥游,頗具挑戰。此外,縱走稜脈的登山口位於230K林道的28.5K處,林道的暢通與否,也是關係著行程的安排。

【百岳巡禮】大雪山稜脈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