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群峰】伊澤山

【大霸群峰】伊澤山

大霸尖山的前衛峰巒,坡緩草淺
展望大、小霸連嶺,無限壯美
嶺平脊寬,登頂容易
台灣百岳「極北」山峰

伊澤山位於大霸群峰稜脈的中軸點上,西稜沿續三千公尺的嶺脈,經耶巴奧山(3192公尺)、加利山(3112公尺)後,才降至二千公尺,並止於馬達拉溪畔。北伸偏西的綿長嶺脈,則已無三千公尺級的高峰,這條從伊澤山岔出的支稜,蜿蜒迂迴,分歧眾多;其中從檜山(2525公尺)向西分出的樂山(鹿場大山)支脈與從樂山再北伸的鳥嘴山(1550公尺)支稜,是苗栗縣與新竹縣的山稜分界;從檜山向北分出的霞喀羅大山(2323公尺)支脈,更分歧出眾多的支稜,是構成新竹縣山地地形的主幹稜脈。

伊澤山東稜岔路與伊澤山 攝影/儲玉玲 地點/伊澤山岔路
伊澤山東稜岔路與伊澤山
攝影/儲玉玲 地點/伊澤山岔路

  伊澤山的山名考證,根據岳界前輩楊南郡的說法: 伊澤是日據時代宜蘭探險隊長的姓,為紀念其貢獻而命名。泰雅語稱呼為Pankejan(龐克匠)。內政部發行的地形圖裡,則誤將伊澤山標示為「江澤山」,應該改正過來。

日據時期探勘首登

  日據時期的大正5年(1916年)6月,總督府蕃務本署的財津久平,伊藤太右衛門、石田貞助等一行探險大霸尖山,他們從竹東出發,循「霞喀羅隘勇路」入山,經五鄉白蘭(Paskoaran)到井上溫泉(清泉部落),再循民都有山稜線進入霞喀羅區域,並利用泰雅原住民的獵路輾轉到達大霸山稜,完成了伊澤山與小霸尖山的首登記錄。隨後,「霞喀羅大山越嶺道」(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的前身,即今之霞喀羅國家步道)於大正10年(1921年)開闢,大正11年9月再從田村台駐在所向南闢建「鹿場連道路」,這些便捷的路網,便成為當時進出大霸尖山最重要的途徑。民國46年6月韓漪、楊朝陽、柯和信、呂德璿、郭舜五等人即隨這條古道入山,完成伊澤山的光復後首登任務。

  從加利山到中霸尖山,這段依序緩昇的三千公尺稜脈上,伊澤山以拔高230公尺的急坡隆起於西脊,北、南兩面更是從溪源底部峭聳而上,只有東稜以寬廣緩平的草坡與中霸尖山、大霸相連,登頂的山徑從南坡斜繞至東稜,再循稜回登,輕鬆愉快。山頂展望良好,尤以近觀大霸尖山與小霸尖山的角度最佳,從溪源底部、霸基平頂到山巔絕頂,一覽無遺。

伊澤山頂看中霸(左)、大霸與小霸尖山連稜 攝影/王仕偉 地點/伊澤山
伊澤山頂看中霸(左)、大霸與小霸尖山連稜
攝影/王仕偉 地點/伊澤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