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大山列】西巒大山

【郡大山列】西巒大山

山容寬闊,峰頂和緩圓潤
郡大山列最北端的一座三千公尺級山岳
山腹有人倫林道繞行
是座平易近人的大山

西巒大山,標高3081公尺,是玉山山塊郡大山列上最北端的一座三千公尺級高峰,全山基盤寬闊,形勢端莊,座落在陳有蘭溪與郡大溪之間的山域上。從日月潭朝霧碼頭南望,湛藍的湖水後方,層巒疊嶂,右方峰巒和緩、兩翼平伸的最高山頭,就是西巒大山;左方尖峭的雙峰,則是治茆山(2909公尺)與治茆山南峰(2863公尺)。

  西巒大山原稱「巒大山」,山名源於布農族巒社群「巒大社」而來。巒社群與郡社群是布農族的兩大社群來源,在輾轉的遷徙移動之後,來到郡大山列的東麓,也就是濁水溪的上源郡大溪與巒大溪流域定居。以巒大溪一帶為中心領地的巒社群,即以「巒大社」為袓社,也是社群中的大社,故名。巒大山因位於巒大社的西方,為了區分另一座位於巒大社東方、山名也源於巒大社的「東巒大山」,所以也稱作「西巒大山」。

  在邢天正的《台灣高山明細表》中,即以「西巒大山」來稱呼這座大山,並別稱為阿洛瓦山(Arowa),原意是「螞蟻窩」。林文安則認為阿洛瓦山指的是西巒大山南邊的清水山,原住民以此山螞蟻很多,遂呼為Arowa。清水山標高3048公尺,山頂有顆森林三角點,是岳界「百五十岳」中的老么。

山頂展望 崇山開遠

  西巒大山,山容寬闊,峰頭和緩圓潤,山頂有水泥建造的水文站與木造的山林瞭望台。站在寬嶺緣東望,隔著深邃的郡大溪河谷對岸,就是中央山脈西伸的東郡山彙。無雙山、櫧山、本鄉山、東郡大山、東巒大山這些台灣最偏遠、最難登臨的名山大岳,即排列眼前,令人振奮。

  就在東巒大山的北稜下,一條從東向西注入郡大溪的寬谷溪流即是巒大溪,昔日巒社群的各社就散佈在河岸兩側的寬稜平坦地上。日據時期開鑿的「人倫警備道」,從濁水溪南岸的人倫社循對岸的北巒大山西北稜攀昇,在治茆山南峰與北巒大山之間的最低鞍部越嶺後,即循西巒大山的西支稜直下郡大溪,走過橫跨於溪上的鐵線橋(望鞍吊橋),即可進入巒社群的領地。

  將視野移到山嶺北側俯瞰,當大氣清明時,輕易地即可看見遠在18公里外的日月潭,靛藍的湖面靜躺在丘巒起伏的山野間,景觀特殊。往南眺望,循著南稜隔鞍就是傳說中有金礦蘊藏的金子山,後頭依序則是清水山與郡大山,以及遠處尖峰突聳的玉山主峰。

林場與人倫林道

  在「巒大山林場」開發極盛時期,人倫林道自新山循西巒大山的西北支稜蜿蜒而上,37.6公里後到達西巒大山的東側山腹,並在此設立「人倫工作站」,做為林場的行政中心。除了辦公室外,還建有倉庫、員工宿舍、消費福利站、發電室、儲油間和苗圃、菜園,以及奉祀福德正神的巒安堂小廟等,密接的建築,儼然是山中的部落。那時攀登西巒大山就從巒安堂旁的登山口啟步,上山70分鐘,下山40分鐘,簡捷快速,也成為當時熱門的郊山化高山行程。

  日據時期的西巒大山首登記錄,是由伊藤太右衛門一行於明治41年(1908年)2月,以森林資源調查目的完成首登。光復後的業餘首登則是由謝永河、林文安、蔡景璋、沈送來、陳銅、李德芳等6人,僱請了東埔的原住民史進等6人為揹夫,於民國51年6月17日從郡坑溪口入山,經過「西巒大山林場」土場(集材場)與三個索道站,夜宿於海拔約2400公尺的第三號工寮。翌日(18日)在錯登一座尖峰山巒後,才找回正路,並於10時15分攀抵真正的西巒大山頂,完成了多年的心願。

新的登峰途徑

  近年來,自從中部山區歷經賀伯風災、921大地震與桃芝颱風之後,人倫林道的中段以後已柔腸寸斷,崩塌處處,難以通行。2002年山友們遂開闢了一條循西巒大山西北稜直登山頂的替代路線。這條步程較短的山徑,隨著登山隊伍的頻繁進出,如今已成為攀登西巒大山最便捷的途徑。

【郡大山列】西巒大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