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大山列】郡大山

【郡大山列】郡大山

郡大山列最高峰
東埔聚落的背倚山峰
西坡陡峭,東坡緩斜
脊寬坡廣,基盤闊達穩重

郡大山,標高3265公尺,在台灣百岳中排名第54,是玉山山塊北段郡大山列的最高峰,龐大的山脊縱列在陳有蘭溪上游的東側面,從玉山方向北望,郡大山基盤闊達,巍峨雄立,極具威儀。

  對於居住在郡大山西南腳下,陳有蘭溪畔的東埔布農族部落來說,他們在大約200年前從郡大溪流域搬遷到這片原屬於鄒族製造斧頭的河階台地後,快速發展,形成一處擁有數百人定居的大社。郡大山即是他們背倚的後花園,是部落獵人追逐獵物的運動場。

  就郡大山局部起伏量之高峻而言,郡大山臨東埔這一側,從山頂量起,在直線距離約4公里之內即陡降到海拔約1100公尺的東埔聚落,相對落差達2160公尺之高。試想,在離家4公里遠的地方,即有座拔高2160公尺的大山,確實會讓愛山人為之著迷,並朝思暮想地極欲登臨。民國45年11月11日,林文安蔡景璋、李明輝與嚮導黃新丁等4人,即循郡大山的西南稜上爬,穿過參天古木的原始林,攀越亭亭的禿頭斷崖,費盡氣力爬上險坡,足足花了7個小時,才完成郡大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下山則循望鄉山稜線,一山翻過一山,從白晝走到黑夜,到東埔時已是晚上9點30分。日據時期的郡大山首登記錄,是在大正15年(1926年)10月,由吉井隆成一行以官方調查探險名義完成。

  郡大山因布農族「郡大社」而得名。昔日在郡大溪、巒大溪沿岸有布農部族的郡社群與巒社群兩大系分佈其間,其中屬於郡社系的伊巴厚社、郡大社、本鄉社、馬西塔隆社、無雙社等居住在郡大溪上游的東岸。郡大山即是郡社族群西方的大山,因此也有「西郡大山」之稱,一般則以郡大山稱之。

  郡大山,頂脊寬廣緩平,西坡陡峭,坡下存留有逃過斧鋸的蒼鬱森林,緩斜的東坡則全是伐餘過後的箭竹林與稀疏的松林點綴,這裡海拔高亢,造林不易,透露出昔日林業政策的失敗與荒謬。山頂展望還不錯,東邊是氣宇恢宏的東郡山彙群峰,中隔著深邃向北綿延的是郡大溪河谷,層層疊置的山稜尾根,在霧靄裡顯得蒼茫縹緲;東南則是氣勢磅礡的馬博拉斯、秀姑巒山嶺脈,顯得獨高不可攀;南方則是偉岸崇高的玉山群峰,壯麗超拔,氣概雄偉。

望鄉山與郡大林道

  位於郡大山北峰西北支脈上的望鄉山,標高3007公尺,是一座平頂肩狀稜上的小凸巒,頂上有顆森林三角點,旁側則有雨量計。郡大山列最早的林業開發,即以此山為名,稱為「望鄉山林場」,曾享有盛名。今郡大林道繞經東北山腹,32K的郡大山登山口就在山腳處,只需30分鐘步程就可上達這裡,再沿稜登頂郡大山。

  望鄉山林場的開發,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的昭和8年(1933年)10月,由日人台灣株式會社櫻井組著手開發經營。初期以今望美村東方、陳有蘭溪左岸階地、信和產業道路與新中橫公路交會處的土場(Rova)為木材集散地,以架設流籠方式開發望鄉山西麓與金子山附近的原生林。光復初期,原有的流籠索道等設施因大地震毀壞,修復工程歷經數年才完成,望鄉山林場的開發隨之遲滯了一段時間。隨後林場改組,索道修復完成,才得以繼續營運。

  郡大山區大規模的林業開發,則是在郡大林道闢建之後,迅速開展。主線的修築到了民國65年初,已長達66.7公里,深入到觀高的南側山肩,並繼續往八通關山的北腹挺進。其間在林道22.7K處,也就是在望鄉山西北支稜附近,設置了望鄉工作站,做為伐木作業的行政中心,並建有招待所、管制哨與員工宿舍。至此郡大山一帶的原生林,被悉數皆伐一空。聰明的登山者也隨著材車,到達郡大山的山腹,循著伐木工人的足跡,開闢了多條登頂的途徑,郡大山的登山活動,也曾極盛一時。

  日據時期,日人針對郡大溪畔的布農族原住民,實施加強統治,特別闢建了一條從觀高北下無雙部落,經郡大、望鄉、丹大並北向卡社、卓社、武界、曲冰到霧社的「郡大溪警備道路」。沿途並廣設日警駐在所、教育所、衛生所等,將文明及衛生觀念帶入這崇山峻嶺中。隨後的1933~1937年間,實施遷村計劃,將郡社群原住民強迫遷移至今之地利、民和、人和以及羅娜等地。

【郡大山列】郡大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