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山彙】東郡大山

【東郡山彙】東郡大山

山體廣博,峰形崇闊,穩座於群峰縱疊的東郡山彙上
台灣高山「十崇」之一
圓弧開展的頂嶺間聳有尖坵,如頭頂峨冠,遠近皆見
成為本山註冊商標,磅礡中蘊涵秀娟俏麗之美
是一座威儀與俊美兼具的大山

東郡大山,標高3619公尺,中央山脈第八高峰,全山基磐廣博,峰體崇闊,座落於台灣高山最荒遠孤絕的山彙上,磅礡的氣勢與偉岸的山容,自日據以來即為岳人思思慕慕的名山聖岳。
  由於大自然的巧思傑作,在東郡大山渾圓開展的頂嶺上,畫龍點睛地隆起了一座尖坵,成為大山的註冊商標。這個遠近皆見,形如頭頂峨冠的山岳造型,增添了東郡大山無比的俏麗風采,更在滄滄溟溟的中央山脈南三段上,無疑地,塑造了一個顯明的山岳座標。

東郡大山的三角點  攝影/郭英豪
東郡大山的三角點 攝影/郭英豪

最早的山名由來

  東郡大山的山名,是由日據時期負責山地測量與繪圖事務的測量技師野呂寧依此山位於郡大山之東,因而命名。根據鹿野忠雄在昭和6年(1931年)9月攀登此山時的記錄,則依此山最早的布農語山名,在郡社群稱作Hahais(哈哈伊斯),意指「光禿禿的山」;巒社群的獵人則稱此山為Kakais(卡卡伊斯)原意是「巒社群與郡社群的分界」。林文安在59年1月造訪東郡大山的記錄,則云:東郡大山原名「哈哈亞西」,據說是「卡伊西」的轉訛,是境界線之意,因為此山為他們獵區的界線。

布農族的五大社群

  根據布農族自己的分類,最早分為巒社群與郡社群兩大系統,在文化特質與語言上都有所不同。後來,屬於巒社群的系統,再分支出卡社群、卓社群與丹社群,共同成為布農族的五大社群,分佈在濁水溪上游的廣大山區,過著燒墾耕種、游移狩獵的傳統生活。其中,郡社群、巒社群與丹社群等三個群,即以天然的山稜為界,分割東郡大山所屬的山彙為各自部族的狩獵區。大致上的分法是東郡大山、東巒大山、伊巴厚山連線以西、以南的廣大山域屬於郡社群的狩獵區;巒大溪流域的範圍屬於巒社群的狩獵區;丹社群的狩獵區則涵蓋丹大東、西溪整個流域。東郡大山的東稜到中央山脈主稜一帶的山區,則為郡社、巒社、丹社三個社群所共有。

東郡大山雪景  攝影/郭英豪  地點/烏達佩山
東郡大山雪景 攝影/郭英豪 地點/烏達佩山

部族的神話傳說

  幅員廣闊的東郡大山,從大約17世紀時布農族的郡、巒、丹等三個社群遷移到山麓,就成為他們游移狩獵的維生地。在布農族的傳說裡,即有個與東郡大山有關的洪水傳說:「古時候,祖先從『伊馬羅崗』的水池,遷移到這個地方定居。有一天一條大蛇蟠踞溪中,堵塞了溪流,造成前所未有的大洪水,萬物皆被暴漲的洪水掩沒。只剩玉山、東郡大山與卓社大山三座高峰頂尖,還突出洪水面上,其它山區均沉沒水中,汪洋一片。部族人民為保存性命,齊聚在這三座大山的頂上,日常族人家家戶戶均有燃燒火堆與維持火焰不得熄滅的習慣,因為『火』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代表。

  這時避難於東郡山頂的部落族人,因水患火熄,倍感恐慌懼怕,幸虧遙見玉山頂仍有火光閃耀,就商議動員集合所有禽獸,要到玉山頂取火過來。最初派了一隻大青蛙游泳過去,討火種回來,但就在青蛙拿火種回來上岸的瞬間,青蛙把頭一縮,潛入水中,辛苦帶回來的火種隨即熄滅。再派各種動物輪流前去玉山,結果均未能如願以償。正當眾人都陷入絕望之際,有一隻叫做『卡伊卜西』的小鳥,自告奮勇,飛渡大水到玉山頂,順利地啣來火種,拯救了受困於東郡大山頂的部落族人。後來又有一隻大螃蟹挺身而出,大戰蛟蛇,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終於將導致大洪水的禍首用巨螯夾死。從此洪水告退,恢復了安寧,部落之間再傳歡樂歌聲。但這隻可憐的小鳥當時被火種燙得通紅的嘴喙,卻一直無法回復原狀,因此現在這隻『卡伊卜西』小鳥的嘴喙仍是豔紅的與眾不同,象徵著她的勇敢與機智。」
  依照布農人的說法,「卡伊卜西」指的是台灣藍鵲,另一說則指的是我們在山野中常見的紅嘴黑鵯,這兩種鳥共同的特徵就是紅嘴紅腳,因為幫助布農族人帶炭火到東郡大山,才被燙燒變紅的。布農人為感念「卡伊卜西」,便規定後人與後代子孫不能用手指頭直指這種鳥,更不能傷害驚嚇,否則會遭受神靈處罰。

高山「十崇」 四顧群山開遠

  山岳民族在亙古的歲月裡,與朝夕相處的大自然和平共處,接受大山的庇蔭,享用大山孕育長成的豐富食物,自然而然地發展出關於大山的神話傳說。東郡大山在布農族郡、巒、丹三社群的獵人心目中,即是生命之根,是巍峨的聖岳,是部族賴以生存的靠山。
  東郡大山擁有名符其實的「大」山容,山頂寬闊平坦,成一淺竹高原,榮膺台灣高山「十崇」之一。最高點臨南聳立於寬衍的草原弓型背脊上,相當特出,一等三角點與森林三角點就埋在這個尖突點上,由於獨踞台灣高山的心臟地帶,因而四顧崇山開遠。西邊隔著深邃的郡大溪河谷,與郡大山列相距已有13公里;西南離遠遠藐藐的玉山,已逾21公里之遙;西北到西巒大山頂超過16公里;南方在本鄉山、櫧山之後,與哈伊拉羅溪南岸的馬博拉斯山也相距有12公里;東方在山繞水曲之後,才見12公里之遙的丹大山。東郡大山好像沒有什麼近親好友似地,孤單地落在這荒遠的山上,遺世獨立又自命不凡。

從烏達佩山看東郡大山北面的草原景觀,圖中草原底部的森林溪溝,即是東郡大山北鞍營地的水源。攝影/郭致輝 地點/烏達佩山途中
從烏達佩山看東郡大山北面的草原景觀,圖中草原底部的森林溪溝,即是東郡大山北鞍營地的水源。攝影/郭致輝 地點/烏達佩山途中

美麗的草原與梳齒狀的山地

  在地形學上,東郡山頂的廣漠草原,是屬於最高隆起準平原面的一部份,緩起伏的高嶺上,短箭竹草坡四野接天,宛如一個大運動場,景致優美,一直連結到東巒大山絕頂。其青翠茂密的程度,如濃稠的綠色油漆,倒染在畫布上,厚重踏實,是台灣高山草原景觀中,曲線最柔順,色調最綠鬱的特殊地帶。
  東郡山彙的地形在到東郡大山前後,呈一主稜骨幹在東、梳齒向西的「梳狀」稜脈,各夾在郡大溪東側眾多支流之間,由北向南依序是巒大溪、比阿庫透康溪、恆扣溪(巒大西溪)、巴賽溪(本鄉溪)與哈伊拉羅溪等。骨幹上的主要山峰有東巒大山、烏達佩山、東郡大山、本鄉山、櫧山與梳齒上的無雙山等,形成一個造型特殊的山群。

獨特的半面山──本鄉山

  本鄉山,標高3447公尺,山體東側因受馬戛英溪強烈的向源侵蝕作用,形成半面從頂脊直落溪源谷地的大崩谷地形,整座山成為台灣高山相當獨特的「半面山」。布農族的獵人稱此山為Ririhaya(利利哈亞),係從郡社群語Ririk轉訛而成,原意指山頂有很多短箭竹。本鄉山之名,則是在日據後期,以此山的西麓有HonKo(恆扣)社,用日文漢字譯作「本鄉」,因而得名。

只剩半面殘存的本鄉山,後方為玉山山塊。攝影/郭英豪  地點/郡東山
只剩半面殘存的本鄉山,後方為玉山山塊。攝影/郭英豪 地點/郡東山

堪與爭雄的櫧山

  櫧山,標高3437公尺,位於東郡山彙主脈西折無雙山梳齒稜脈的轉折點上,山容巍峨挺銳,峰勢孤拔峭聳,是東郡山彙上唯一可以與東郡大山相庭抗禮、互爭威儀的大山。櫧山的布農族山名稱作Wahaspan(瓦哈西般),係從haspan(一種用羊皮縫製的雨衣)引伸而來,據說郡社群中不同部族的獵人,在此以皮衣換得此山的狩獵權。在官方版的地形圖上,山名標註為「樫山」,按「樫」字是日製漢字,今則通稱為櫧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