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山列】內嶺爾山

【丹大山列】內嶺爾山

東突於主脊之旁,自成一座寬闊魁梧的大山
滿山淺竹,坡坂和緩,平易近人
透露出清逸娟秀的迷人風采
台灣高山「十崇」之老么

內嶺爾山,依據民國46年版的五萬分一地形圖,未經校正的獨立標高為3204公尺;民國59年版的五萬分一地形圖則標記為3172公尺。民國81年發行的二萬五千分一經建版地形圖,則依等高線推算,並取中間值為3275公尺。
  中央山脈丹大山列的主脊在丹大山後,向西偏折紆曲接義西請馬至山,其間有盧利拉駱山、盧利拉駱山西峰、馬路巴拉讓山西峰等山名長又拗口的三千公尺級山峰聳立著。內嶺爾山位於主脊馬路巴拉讓山西峰向東岔出的大支脈上,距離主稜三岔點約有2公里之遙,全山基盤廣博穩重,頂嶺寬闊自成一座山容魁梧的大山。翠微之上坡坂和緩,滿山淺竹,透露出清逸娟秀的迷人風彩,是台灣高山「十崇」的老么山頭。

魁梧婉秀、壯闊雄豪的大山

  邢天正在《台灣高山明細表》中,對內嶺爾山有如是的描述:「魁梧婉秀、壯闊雄豪,從巍峨中見俊逸,於清麗中顯雄奇,蓋山之文質彬彬者。其山勢之廣大,山容之婉媚,除奇萊主山南峰、大雪山外,殆無匹者。滿山淺竹秀潤,菅草下拂,灌木極稀。」用如此美妙的詞藻來形容內嶺爾山,讓未曾親歷其境的登山者,不免心中小鹿亂竄,撩起內心的無限渴望。
  《花蓮縣誌》記載:「內嶺爾山,拔海3204公尺,位於中央山脈脊嶺2969公尺無名山東稜線。雙圓峰,脊稜平坦,西接2969公尺無名山,東南支稜成烈克泥山;北面向內嶺爾溪傾斜,對阿巴拉山、阿屘那來山,左翼毗連丹大山南斜面;東走折向東南伸,近稜端起2691公尺無名山,降於內嶺爾溪右岸,對沙武巒山、食祿間山;內嶺爾山岩層為結晶石灰岩、石墨片岩、綠泥片岩;土層屬原始土類粘壤土;山之林相為針葉林。」
  縣誌稿所載2969公尺無名山,當是中央山脈主脊的三叉峰——馬路巴拉讓山西峰;雙圓峰可能是把馬路巴拉讓山與內嶺爾山,這兩座高度相若,隔鞍相對,山形也略同的雙峰,統稱內嶺爾山;林相為針葉林可能是描述太平溪源流域的植被,內嶺爾山與馬路巴拉讓山則均是短箭竹草坡。
  內嶺爾山因東突於支脈上,山頂展望良好,可以清晰看到尖銳孤高的丹大山與稜脈西側的黑森林,以及草地柔茵封閉的太平溪谷;東望則是橫亙制肘於前的阿屘那來山連稜;向南隔著太平溪源頭,可以細數馬西山群;向西則縱對義西請馬至山及稍北遠處的東郡大山。

從東郡山彙的紅崖山稜線遠眺馬路巴拉讓山(右後山頭)與內嶺爾山(左後平頂峰)  攝影/洪宗佑 地點/紅崖山稜線
從東郡山彙的紅崖山稜線遠眺馬路巴拉讓山(右後山頭)與內嶺爾山(左後平頂峰) 攝影/洪宗佑 地點/紅崖山稜線

登山途徑的更迭

  內嶺爾山向東偏南伸出的食祿間山支脈,尾稜直落於瑞穗林道28K林道岔路口西北。民國64年7月簡進清,吳澄寬兩人,便是利用這條最短距離的稜線,把因砍柴失手砍傷自己足踝動脈的東埔嚮導伍文化,緊急求救後運送下山,救回一命。民國74年8月,台大登山社斷稜山難事件,也有利用這條捷徑進出山區。直到民國80年初,聰明的登山者利用太平溪左岸(東側)山腹的礦石小徑,開拓了現在進出丹大山區的新捷徑後,這條食祿間山路線,才逐漸地被荒煙蔓草掩沒,已經很少登山隊伍在利用了。
  內嶺爾山的光復後業餘首登記錄,是在丹大山首登後的第2年,由邢天正與沈傑星以及東埔原住民全桂林、王賜福,在民國55年4月24日至5月9日期間,從秀姑巒山縱走而來。他們於5月2日來到這座標高3204公尺的山峰時,並不知道此山叫做內嶺爾山,後來林文安才從《花蓮縣誌》稿中,查出「內嶺爾山」這個山名。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