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卓萬群峰】卓社大山

【干卓萬群峰】卓社大山

干卓萬山群最高峰
啣馬蹄形山稜與干卓萬山互為犄角
遙相對峙
崔巍峭聳,氣概恢宏的山容
傲立於干卓萬山群的西南邊隅
形勢孤絕。日據時期即為名山
今則為岳界公認難纏的山峰之一

卓社大山,標高3369公尺,是干卓萬山群最高峰。啣馬蹄型山稜與干卓萬山接壤,山體基盤寬廣,分稜歧張,山腰急坡陡峻,斷崖環伺,峰頂狹長,淺竹祥和。整座山給人的印象是崔巍峭聳,氣概恢宏。攀登的途徑則是迢遙路荒遠,需翻越威名顯赫的十八連峰山脊,才能登峰造極。是岳界公認難纏的高峰。
  從地形圖上來看,以卓社大山為中心,輻射發展形成的龐大山體,即佔據了干卓萬山塊的南側半部。最高處則突出於整個山塊的西南緣,四周均被深邃峻刻的溪源陡壁環抱,但見卓社大山孤峰卓立,傲骨嶙峋,形勢非常險惡。在日據時期即為響叮噹的名山,所以,早期概以「卓社山塊」稱呼干卓萬群峰,或稱為「卓社山群」。

峰障綿延的卓社大山征途。圖最後方的草原峰巒就是卓社大山,還要攀越數座高凸的岩峰才能登頂。這段十八岩峰的路程,考驗著登山者的體力與毅力,相對地,付出後登頂的喜悅則最為甘甜。 攝影∕林軍佐 地點∕十八岩峰
峰障綿延的卓社大山征途。圖最後方的草原峰巒就是卓社大山,還要攀越數座高凸的岩峰才能登頂。這段十八岩峰的路程,考驗著登山者的體力與毅力,相對地,付出後登頂的喜悅則最為甘甜。
攝影∕林軍佐 地點∕十八岩峰

征伐太陽的傳說

  幅員廣闊的卓社大山,自古即是布農族卓社群與干卓萬群,以及卡社群游移狩獵的維生地。山名即源於居住在大山西北腳下,栗栖溪與主流濁水溪合匯處以南,河岸兩側的卓社群。他們將這座山叫做Kanopan(卡諾邦),卓社群的布農人有個與卓社大山相關的神話傳說:遠古時候,天上有兩個太陽,太陽的熱力將地面上的草木、牲畜與人類,曬得將要枯死、倒斃與滅亡。族人遂聚集一起商討對策,決議派遣部落裡的勇士去征伐太陽。

  但是太陽距離地上太遠,勇士們便帶著族中小孩一起出發。當他們成功回來時,原先的勇士已經老死,帶去的小孩子也已變成白髮老人。現在溫和的氣候,就是這些男士們經過千辛萬苦接近太陽的時候,用箭射下其中一個太陽後熱力消褪變成月亮,天上只剩一個太陽造成的。也正因勇士們的勇敢行為,部族才得繁衍子孫。征伐太陽的勇士們就是從部落附近的一座高山,也就是卓社大山出發的。

遙望遠在山塊西南隅的卓社大山 攝影∕林軍佐 地點∕萬東山西峰
遙望遠在山塊西南隅的卓社大山
攝影∕林軍佐 地點∕萬東山西峰

最早的登山探險與首登記錄

  卓社大山的最早登山史,是在大正11年(1922年)3月,由山林課技手山下新治氏進行濁水溪上游森林治水調查時所締造。著名的博物學家鹿野忠雄也曾於昭和3年(1928年)7月下旬,從埔里過坑(今仁愛鄉中正村)啟程,循卓社大山的西北稜來到卓社大山從事動、植物的採集與人文探險活動,並於7月25日攀上絕頂,完成了他長年的夢想。在鹿野忠雄所著的《山、雲與蕃人》書中,有著詳細的記錄與深情的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翻閱詳讀一番。這本早期台灣高山文學的經典巨著已由岳界耆老楊南郡翻譯註釋發行。

  光復後,林文安曾經在民國50年到52年間,三次造訪卓社大山,前兩次均因天氣不良鎩羽而歸,第三次改循鹿野忠雄的路線,從過坑沿舊「過坑越古道」翻過大尖山北稜抵達濁水溪畔宿營,第二天沿著卓社山(2654公尺,三等5980號三角點)西稜再轉北伸出的1559公尺峰稜線上攀。第三天(10月27日)經卓社山後奮力上爬,才於下午4點攀抵峰頂,完成了光復後卓社大山的首登記錄。是夜,他們紮營於三角點旁,渡過了一個缺水的夜晚,林文安記錄上寫道:「辛辛苦苦帶上來的飲水,因山胞急病遭受額外開支,又被山胞暗地揩油不少,所剩下無幾,此地又無滴水,的確是件苦惱的事,但大家均保持閑情逸致,在山巔餐風賞月而自命不凡。」

複雜多樣的地形景觀

  橫嶺狀的卓社大山,山脊平緩,遍舖淺竹,形勢相當溫和,與攀登山頂前的斷崖陡壁或嵯峨岝崿的鋸齒連峰,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場景。二等1455號三角點埋在橫脊中段的南緣,臨崖豎立,最高點還在東北側微凸的草原巒頭上,稀疏的細竹中出露有白斑的石英砂岩。東邊偏北的長稜,就是著名的十八連峰岩脊,經卓社大山東峰(3245公尺)可接牧山的平頂山稜。

  西北稜以階梯狀的肩狀稜,逐級斷落到栗栖溪匯入主流濁水溪的合流處。南稜則以一個陡落三百公尺的斜坡接肩狀稜後,再直直垂落於卡社溪源,形成一處大斷崖面;從丹大林道八分所附近眺望,這片東西橫互6公里,上下落差近一千以尺的崩陷地形,極其壯觀,更突顯了卓社大山的偉峻與傲骨嶙峋之勢。

卓社大山南稜垂落千丈的大斷崖 攝影∕多陽 地點∕七彩湖途中
卓社大山南稜垂落千丈的大斷崖 攝影∕多陽 地點∕七彩湖途中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