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巡禮】能高安東軍

【百岳巡禮】能高安東軍

一段揉合著綠茵草原與煙波勝景的山旅
一段兼具湖光山色的綺麗行程
這裡就是能高‧安東軍
六天的旅程
造訪三泓高山名池與五座百岳
給您一生難忘的回憶

在台灣的高山世界裡,「山」一直都是岳人追尋的主角,那巍峨峻秀的容顏,崢嶸挺拔的身軀,總是如此地讓人魂牽夢縈。事實上,在岧嶢崚嶒的中央山脈主脊上,還有一段綠茵廣袤、柔媚動人的草原高山湖泊景觀。在這裡,山成了配角,靜靜地倒映在無垠的煙波中,賞湖觀景、聆聽天池清濤輕柔的拍岸聲,才是此行的最大目的。這裡叫做──能高安東軍。

最美麗的草原煙波勝景

  能高、安東軍山連稜,擁有台灣最廣闊的草原地形,以及最豐富多樣的高山湖泊景觀。走過一遭,您將驚豔於寶島上最美麗旖旎、猶若世外桃源的山水風光。白石池的清麗脫俗與拍岸濤聲、萬里池的濃郁壯闊與波光瀲灩、屯鹿池的婉約沈靜與翠映蒼嶺,還有神祕傳說與氣象森嚴的牡丹池。這些風采獨具的草原明珠,讓不辭辛勞踏越迢遙山路前來的登山隊伍,得到心靈的慰藉,並獲賜最舒適的宿所。

  能高安東軍在岳界分段縱走習慣裡,稱為「北三段」,或稱為「能高山群」。北起於能高越嶺點的縣界埡口(能高埡口),南迄安東軍山以南。在這段蜿蜒20餘公里的中央山脈主脊上,因造化的神奇,形塑出台灣高山剛柔對比最顯明的一段主脊稜脈。劇烈的河川向源侵蝕作用,把山稜的西側面,鑿刻成猙獰的斷崖崩壁,而單面山與最高隆起準平原面的地形,則將山稜的東面,舖陳出緩斜的大草原景觀,草原中還有如鑽石般晶瑩燦亮的天然水池,點綴其間,形成綺麗的湖光山色。縱走的隊伍就在看山巍峨,觀湖柔媚的行程中,盡享這趟美妙的山旅。

清麗脫俗的白石池,紮營在湖畔緩平的板岩碎屑地上,夜晚聆聽天池清越的拍岸濤聲,白日徜徉在草原柔媚的壯闊山水間。 攝影∕劉榮山 地點∕白石池
清麗脫俗的白石池,紮營在湖畔緩平的板岩碎屑地上,夜晚聆聽天池清越的拍岸濤聲,白日徜徉在草原柔媚的壯闊山水間。
攝影∕劉榮山 地點∕白石池

美麗的神話傳說

  在文字記錄以前,傳說是最早的人類生活的美麗故事,是一段雋永的歷史文化。尤其對山岳民族來說,部落長老在與他們血脈相連的土地上,藉著對天地萬物的戀念情懷,譜出了永恆的神話傳說,來勾連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並代代傳衍。歷經了悠悠的歲月,部族的神話傳說,便成為了社群的集體記憶與共同信仰,更維繫了社群的穩定存在與精神意識。

  其中,祖先的發祥傳說,則成為後來學術上部族分類與社群區隔重要的依據。對於居住在中央山脈兩側高山地帶的原住民來說,部落背倚的廣大山林,即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游獵區域。而那高與天齊的巨峰,則是神靈的居所,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如同玉山之於鄒族、布農族;大武山之於魯凱族、排灣族;大霸尖山之於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以及白石山之於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等。

  根據泰雅族賽德克亞族的起源傳說,在古老以前,在中央山脈一個叫做Bunohon(白石山)的地方,有一棵大樹名波索康夫尼(Poso Kofuni),其半面是木質,另外半面是岩石。有一天,這棵大樹變成神仙,並從裡面走出一男一女,此後這對男女結成夫妻,繁衍後代,世世相傳。另外一種傳說是:天地在形成的時候,有一男神和女神,從天而降,來到中央山脈的一塊大石頭上;忽然間這塊岩石,一分為二,變成了大自然和宮殿,兩位神仙就把這裡叫做Bunohon,並在此定居,繁衍後代子孫。

  霧社地區的泰雅賽德克亞族獵人則說,Bunohon是指位於霧社東南方的白石山,那顆巨石則是在白石山稍北的光頭山東稜上,也就是岳人稱呼的「牡丹岩」。此岩聳立在蒼翠原始的森林中,遠看閃閃發光,在墨綠的嶺脈上,顯得格外的潔白明亮,頗為符合「白石」的傳說。

最早的登山探險與首登記錄

  能高安東軍的最早人類活動史,即由這些美麗的傳說與獵人的腳步,共同譜成一段雋永的山岳民族史。到了日據時期的明治40年(1907年)初,有「台灣蕃通」之稱的森丑之助,率先從埔里經霧社入山,成功地橫越能高主山並東下花蓮。同年9月,綽號「生蕃近藤」的原住民通事近藤勝三郎,也由埔里出發,進行橫斷中央山脈的任務。這兩個人便是最早進入能高山區,並完成橫斷能高主山主脊探險的日本人。他們是否曾經登上過能高主山,則不得而知。

  能高主山確切的首登記錄,是在大正2年(1913年)的10月1日,由台灣總督府警視江口良三郎率領的「能高主山、奇萊主山探險隊」所締造。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要遂行「太魯閣蕃討伐戰」而做的高山探險偵察任務。在歷經太魯閣戰爭之後的大正7年5月,能高越嶺舊道全線完工,成為進出能高山區最便捷的路線;後來再經過大正14年的改道工程,便成為今日越嶺道的路線。至此,這條穿過能高主山北主脊最低鞍部(縣界埡口)通往花蓮的橫斷越嶺道路,便因沿途景色壯麗,有高山峻谷之美、有瀑布清流之勝、有斷崖峭壁之險,成為相當熱門的橫斷山徑。

  能高主山以南主脊高峰的探險登山活動,則是在大正8年(1919年)的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期間,由山崎嘉夫、大石浩、財津久平等一行8人組成的「治水調查隊」,以倒走能安的方式,依序完成安東軍山、白石山、光頭山、能高山南峰等處女山峰的首登記錄。

光復後的登山活動

  光復後本區的最早登山活動,則是在民國42年1月3日,李明輝、李榮顯、謝永河、林添財、簡進添、王登火等人,利用能高越嶺古道從縣界埡口輕裝往返,完成了能高主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能高主山以南主脊高峰的光復後首登記錄,則是在民國50年1月3日至5日期間,由林文安、賴長壽、蔡景璋、謝永河、何張明儀、廖健朗、簡進添、呂水定等人,以不同組合方式,依序完成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與安東軍山的登峰活動。

  時至今日,能高安東軍這條揉合著山岳與湖泊之美的高山縱走路線,已然是岳界最熱門的縱走行程。多寬裕一些時間,不要急著趕路,白天輕鬆地翻越一座名山,晚上夜宿湖畔泊,每一處的草原天池,都給她借宿一晚,您可以靜靜地呆坐湖畔,聆聽天池清濤輕柔的拍岸聲,領受台灣高山湖泊特有的風情。

駐立在能高縣界埡口的「光被八表」碑,這座石砌的紀念碑,由於位處稜線之上,今上部(光字部份)已遭受雷擊斷裂掉落,景觀已不復昔日英姿。 攝影∕多陽 地點∕縣界埡口
駐立在能高縣界埡口的「光被八表」碑,這座石砌的紀念碑,由於位處稜線之上,今上部(光字部份)已遭受雷擊斷裂掉落,景觀已不復昔日英姿。
攝影∕多陽 地點∕縣界埡口
能高安東軍 1:90,000 (點選可看大圖)
能高安東軍 1:90,000 (點選可看大圖)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