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山列】立霧主山

【太魯閣山列】立霧主山

大理石巖峰
崔嵬崢嶸
形勢雄偉
是座氣宇軒昂、風骨崚嶒的大山

立霧主山,標高3070公尺,位於太魯閣山列的中段。基盤從南脊鞍部(2660公尺)斜昇,拔高410公尺到達頂峰,北緣則斷落成崖,僅餘狹瘦西彎的稜脈接帕托魯山。全山南緩北峭,崔嵬崢嶸,形勢雄偉。峰頂則為岩刃嵯峨的結晶石灰石(大理石)構成,華麗中出露著堅毅與不凡。

傲立於蹄尖上的大理石岩山

  從奇萊主山北峰向東分出的太魯閣大山稜脈,在中軸向南突出太魯閣大山之後,主幹轉向東北迴旋,圍繞著帕托魯溪的源頭谷地,形成一條馬蹄狀的山稜。立霧主山傲立於蹄尖上,與雄踞在蹄跟兩側的太魯閣大山及帕托魯山,遙相呼應,縱走的隊伍必須沿稜從頭走完,才能一一登頂。這段行程迢迢路遠,峰嶂連綿,稜上又有惡名昭彰的高密箭竹與橫陳的倒木阻路,走來相當辛苦。其間介於2996公尺峰與2880公尺峰之間的鞍部(2780公尺)上,有一個封閉的黑褐色水漥隱藏在西側的箭林叢中,四周密林環繞,池面朽木橫豎,呈現出平靜孤寂的氛圍,岳界遂以「平安池」稱之。此池是太魯閣山列上最穩定的水源,也是攀登立霧主山途中最重要的水源補給站。

  在地質上,太魯閣山列的地層是屬於東台片岩山地的大南澳基盤地層,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地層。岩性以較硬的結晶石灰岩與較軟的綠泥片岩、石墨片岩的互層為主。從立霧主山前露出的大理石岩峰與石片嵯峨的瘦脊,就是最佳的標本與佐證。這些白色的岩壁與石塊,在傍晚或清晨時分,常泛著冷冷的藍光,讓原已冷顫的高山,增添更冷冽的寒意,所以岳界即將位於主山南稜不遠處的大理石營地,暱稱為「廣寒宮」。一般而言,大部份的縱走隊伍,也都安排在「廣寒宮」營地宿營,隔日再重裝登頂立霧主山。

立霧主山前的「廣寒宮」營地 攝影∕郭英豪 地點∕廣寒宮營地
立霧主山前的「廣寒宮」營地
攝影∕郭英豪 地點∕廣寒宮營地

立霧溪主流南岸的大山

  立霧主山因山脊突出在深邃的立霧溪河谷之上,孤高的峰巔展望無限,四顧崇山開遠,景象萬千。南邊對著來時的低垂稜線與太魯閣大山相埒並峙;向西隔著蒼翠的塔次基里溪河谷,可近觀磐石、奇萊北與屏風諸山,以及稍遠的合歡群峰與奇萊以南的中央山脈各山頭;向東隔著帕托魯山稜脈眺望,可見豬股山、塔山與花蓮風光;北鄰近處則是巑岏的佐久間尖峰,如筆穎寫天,形勢孤絕。視線穿過立霧溪河谷,則可瀏覽中橫公路沿線景致與背倚的青山綠嶺,而偉岸崇高的北一、二段群峰,更脫穎而出,聳立於北方天際之上。環顧四野,默念著這些山峰熟悉的名字,一種來自至於山的感動與戀念情懷,襲上心頭。跨過迢遙的山路,穿越層層密密的箭竹,辛苦來到這裡,所追求的不就是這幕豐繁壯麗的景象?

由大理石岩塊構成的瘦脊危稜 攝影∕阮榮助 地點∕立霧主山前
由大理石岩塊構成的瘦脊危稜
攝影∕阮榮助 地點∕立霧主山前

山名由來與佐久間山的故事

  立霧主山的山名由來,係因此山濱臨立霧溪而得名。「立霧」一名,則是由賽德克語「Takkiri」, 依日語音直譯而來,漢語則譯為「塔次基里」、「得其黎」或「達給黎」,指的都是昔日居住在今立霧溪河口北岸崇德村的太魯閣群部族。日據時族人自稱此地為「Tasil」,是大磐石、岩石的意思,也就是部落緊靠著大岩石區居住。後來,日人即以部落名當河名,也拿來當山名。但「立霧山」被用在部落背後標高1274公尺的山峰上,「立霧主山」則是因濱臨立霧溪而得名,應該與「立霧社」沒有直接關係。

  另外,緊偎在立霧主山北側的尖峰──佐久間山,是由於大正3年的6月26日太魯閣戰爭期間,時任台灣總督兼討伐軍司令官的佐久間左馬太陸軍大將,在此山西北稜尾端的西拉歐卡夫尼指揮作戰時,因巡視新開的戰備道路,不慎墜崖受傷,但仍堅持留在前線指揮監督,日人遂將位於墜崖處稜脈上方的尖峰,取名為佐久間山。隔年5月,佐久間左馬太卸任台灣總督,8月即因病逝世,可能跟這次的墜崖受傷有關。

佐久間墜崖處 圖片取自《東台灣展望》
佐久間墜崖處
圖片取自《東台灣展望》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