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連峰】奇萊主山南峰

【奇萊連峰】奇萊主山南峰

稜寬頂平,坡坂和緩
草萊漫舖,綠野如茵
是座豐潤而富麗的大山
台灣高山「十崇」之一

奇萊主山南峰,標高3358公尺,座落於奇萊連峰的南緣。雖然掛有「奇萊」的名號,山容卻與奇萊主山、北峰截然不同,全山除西北面的反插坡較陡外,其他全是緩和的坡面。尤其山頂處一片坦平,四野草萊漫舖,淺竹如茵,是座豐潤而富麗的大山,散發出溫文可親的氣質,為台灣高山「十崇」的代表山岳之一。

古道通往的大草原峰

  縱走奇萊連峰的途徑,在翻過奇萊裡山北鞍後,恐怖的斷崖已不復見,接著山徑繞過裡山東麓的森林箭竹區,即是豁然開朗的短箭竹草原帶。這面廣闊陂陀的大草原,在北、西兩面高嶺的環抱下,向南、向東傾降,其間塔羅灣溪的最高源頭在此發源,曲流蜿蜒,形塑出優美的老年期溪源景觀,對台灣幼年期的地形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地景。

  奇萊主山南峰即位於這個寬谷草原的西北角,偏居中央山脈主脊支脈上,隔著塔羅溪的溪源與低緩的主脊稜線相對,峰頂的東側以向北彎繞的弓形稜脈接通主脊,西側以南連的高嶺接深堀山(3311公尺)後,再西經尾上山(2652公尺)到達廬山部落。著名的能高越嶺古道即循著這條西伸支脈的南腹,從屯原蜿蜒東上,提供了攀登奇萊主山南峰最佳的途徑。在二等1496號三角點的峰頂南緣,曾經在此建有國防通訊設備,後因中橫霧社支線的開通,遷移到合歡山主峰,目前遺有平坦的房屋基址與牆垣。昔日從南峰登山口有一公尺寬的小路,越溪爬坡,再向西盤繞山腰,迂迴上達基點,今日則取小徑,直通山頂。

山名由來與光復後首登歷史

  光復後第一支造訪奇萊南峰的隊伍,是在民國42年的元旦假期,謝永河、李明輝父子檔等一行10人,循能高越嶺道前來,並於2日的午后從天池沿著主稜順利攀上窄狹的山頂,有先人留置的空瓶與燃料罐,他們以為這座主稜上的高峰就是奇萊南峰。

  直到47年7月初,李明輝、何張明儀、蔡景璋、林文安、孫祖派、陳永年等人在「能高行」活動,並試攀沿途各高峰後,林文安便將這座奇萊主山以南的最高峰,依原住民的稱呼Bogo—Boatwarass稱之,而將他們一行首登的擁有三角點的山峰,稱之為「奇萊主山南峰」。到了57年7月,林文安在「奇萊─能高縱走」後,因見有「奇萊主山裏山」的舊記錄,覺得頗為切實,遂將Bogo—Boatwarass山改稱為「奇萊主山裏山」,邢天正從音譯為「包梯瓦拉山」。至此,奇萊裏山、奇萊南峰便分別獨立,自成一格。

坡緩稜寬的大草原峰巒——奇萊主山南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南華山
坡緩稜寬的大草原峰巒——奇萊主山南峰
攝影∕陳明像 地點∕南華山

最早的登山探險記錄

  日據時期最早進入此區調查探撿的隊伍,是在明治30年(1897年)1月,日本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一行14人,自埔里入山,從事台灣橫貫鐵路及橫貫公路路線的踏查任務。他們經過霧社,進入道澤群(Toda)到達土魯閣群(Turuku)居地後,便杳無消息,後經調查證實,全體隊員悉遭殺害,這就是著名的「深堀大尉事件」。

  後來,台灣總督府為了紀念深堀因公殉職的事蹟,遂在能高越嶺道完工後,將位於越嶺處天池西側的一座高山,命名為深堀山。即今奇萊南峰西南方的那座大草原山峰,可從天池山莊(能高駐在所舊址)向西北仰望看到峰頂。

  深堀事件後的近10年間,這一帶交通封閉,直到明治39年12月初,總督府的蕃務主任賀來警視一行,由埔里入山,並在登上中央山脈後返回埔里。接著在明治40年9月12日,綽號「生蕃近藤」的原住民通事近藤勝三郎,由埔里出發,進行橫斷中央山脈的任務,並於28日出台東,帶回了橫斷道路的最新訊息。隨後的明治41年1月,賀來警視一行再度入山,並順利翻越主脊,到達台東。

  這次的探險帶回了更多橫斷道路的訊息,可說是後來能高越嶺道開鑿的先驅。大正2年(1913年)10月1日,江口良三郎警視帶領的「能高主山‧奇萊主山探險隊」則曾在奇萊南峰東側紮營兩天,在完成奇萊主山的首登與偵察後,才返回馬海僕社。翌年,太魯閣討伐戰開展,日軍的鈴木聯隊利用能高越嶺道的前身山路進兵,並佔領了天池與奇萊南峰一帶,再向東攻擊巴托蘭社。應該就在太魯閣戰役期間,或稍早的多次的探險行動中,奇萊主山南峰首次烙印上外人的足跡。

能高越嶺舊道經過的大山

  另外,大正6年開鑿的初音奇萊橫斷道路,也就是能高越嶺道的初始路線,是從現在的天池山莊向北翻上中央山脈主脊,經天池、州廳界(聯帶山鞍部),再循奇萊裏山(聯帶山)東伸的柴田山支稜降至天長溪,其間還設有聯帶山、森中與朝日等三個駐在所。這條舊路到了大正14年(1925年)能高越嶺道改道新路後,才逐漸荒廢。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