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段】無明山

【北二段】無明山

山體巍峨壯碩,氣勢磅礡
遠望頂平崖峭形如小型地壘凸起
西南面是一片深垂絕壑的大斷崖,形勢斬絕
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無明山,標高3451公尺,山體呈長嶺狀突出於脊樑之上,頂面寬平,南北主脊斷陷,重崖峭立,形勢雄峻,是北二段上最具威儀的大山,也是台灣高山「十峻」之一。

山本無「名」

  無明山的山名是由「無名山」訛寫而來,原意就是沒有山名的大山。在日據時期,當時居住於中央山脈西側的泰雅亞族溪頭群(今南山村)、斯卡謠群(今環山)、薩拉矛群(今梨山)與東側的賽德克亞族陶塞群(今陶塞溪流域)、太魯閣群(今立霧溪兩岸),尚處於敵對狀態,北二段的山稜正是他們互相爭奪獵區的戰場,並常有馘首事端發生。危機重重的山稜,登山人當然不願意冒險前來,山名也就無從考證,概以「無名山」稱謂某一座山頭。昭和7年(1932年)8月5日,由台灣山岳會千千岩助太郎為領隊的「畢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縱走」隊伍,完成業餘首登已經豎有新三角櫓的此山時,也稱此山為「無名山」。

  在邢天正的《台灣高山明細表》中,無明山還有屈社山、庫霞山(Kussya)與高田山的別稱,應該是依泰雅語與日語,音譯而來。在林朝棨的《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中,則稱此山為魯牟拉莫魯山(Rumuramoru),並依鹿野忠雄的踏查記錄,載明此山的北主脊西側,存有一個向西開口的圈谷遺跡,惟已不甚完整。

光復後的首登記錄

  民國49年3月19日,由中國青年登山協會舉辦,李明輝為領隊的「無明山登山活動」隊,一行30人的大隊伍從南山村出發,計劃先登中央尖山,再經無明山直走到合歡山。但因出發後即遇連日大雨,大隊人馬直到第四天(22日)才登頂中央尖山。此時又遇大霧迷漫,遍尋不著可以下降死亡稜線的途徑,只得退回中央尖山主、東峰之間的鞍部,計劃改為東下小瓦黑爾溪北源,繞過中央尖山東側山腰,再回攀上主稜。

  想不到這個決定,讓他們受盡折磨,隔日更因眾人鬥志消沈,大部份的人即循小瓦黑爾溪的獵徑,向東撤出,只剩下李明輝、邢天正、巫澄安與原住民3人繼續前行,往後三天裡,他們就在小瓦黑爾溪上源的肋稜間,攀上翻下,歷盡驚險地直到25日才從鬼門關峰北側的崖底攀上主稜,再循稜翻越鬼門關斷崖,完成了無明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

從無「名」到有「名」

  擔任領隊的李明輝在登頂後,對於這座一直沒命名的無名山,提出了三點原因:

  1. 無名山聳峙於中央山脈的畢祿山與中央尖山之間,北自中央尖山向南縱走,或由畢祿山向北攀登,都不輕鬆,不但稜線極為遙遠難走,且飲水補給無著。
  2. 由最靠近的原住民部落──花蓮縣的瓦黑爾社或台中縣的平岩社動身,都非經兩天以上的跋涉,不能抵達無明山下。
  3. 東南行的中央山脈在此處突然改向西折,無名山即位在中央山脈的東突角上,所以每當風雲告急時,她便首當其衝,一年之中可以看見其真面目的日子,簡直沒有幾天。

  李明輝認為這就是從日據時期以來,無人對這座大山提出命名的原因。他們這次「無明山登山活動」的目的,其一就是為了慶祝青年節暨擁戴故總統蔣介石當選連任,所以,在他們登頂後,即以此山位於中央山脈的東突角上,早晨黎明的第一道陽光,就直接映照在山頭上,遂協議將無名山命名為「黎明山」,也可象徵故總統蔣介石的豐功偉蹟普照五岳四海。

  下山後,還曾具文正式向內政部申請正名,但因無例可循,主管機關也不知如何處理,遂不了了之。後來,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印製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上,將這座舊測3449公尺的山峰,標註為無明山(Wu-ming Shan),岳界遂沿用至今。

無明山落日雲海 攝影∕蘇庭輝 地點∕無明山
無明山落日雲海
攝影∕蘇庭輝 地點∕無明山

巍峨地壘  巉岩峭豎

  無明山這段從基點到鬼門關峰之間的平頂山脊,在地形上似屬於最高隆起準平原面的復元者。也就是說,在台灣古陸地成型時,無明山或已是老年期地形,山稜緩平。後經多次的造山運動循環,平坦山稜被抬昇,再歷經漫長的地質時代,海進陸沈、海退陸昇,終於在最後的循環期,這平頂山稜被推撞擠壓,急速地隆起形成今日高亢的位置。這個片段殘餘的山脊,復受發源於四周的河川強烈的向源侵蝕作用,蝕成四面陡崖環繞,頂面平坦的屋脊狀小地壘地形。

  無明山的二等1450號三角點就埋在這段平頂山稜南緣的最高點上,它的西南是一面垂落千餘公尺的大斷崖,巉岩碎石從山頂直瀉於瓦黑爾溪支源華綠溪的谷底,崖壁上全無草木,險巇異常。這面壯闊磅礡的大峭壁景觀,便是無明山的「註冊商標」。縱走的途徑即循著這面綿長的崖壁上緣,由北側的森林邊,援木攀石昇降,逐級上攀登頂。創下光復後首登記錄的李明輝、邢天正、巫澄安等人,也是從這裡下山,但因那時並無路跡,他們誤下南面崩坡,歷盡艱險後才脫困,李明輝就給它取了一個「閻王坡」的名字,來形容其恐怖可怕程度。

  在「閻王坡」的另一頭,也就是在平頂山稜的北緣,由於主脊斷陷,造成一面重崖直豎深垂谷底的絕壁地形。這片與「閻王坡」齊名的危崖,李明輝在稍早通過時,即以其猙獰險惡狀,取名為「鬼門關」,並以「得慶重生、一步登天」的心情,描述他們翻越這段危崖後,攀抵平頂山稜時的心情感受。

剛柔並濟的大山

  大自然的造景,神奇奧妙,在攀越無明山南、北兩緣的大斷崖地形後,平頂山稜之上竟是一處淺竹平舖的和緩開闊地。草原中有漥地,雨季時積水成池,其中位於最低鞍部的無明水池,更是終年不涸的天池。若無登山者的汙染,這泓水色略呈黃褐色的水池,喝起來還有股高山箭竹的草香呢。池畔的平緩營地,更是縱走北二段最佳的宿營地,這裡視野無礙,展望奇佳,東可望太平洋,西可眺台灣海峽,全覽眾山環列,景色迷人,頗有遺世獨立的超然感覺。

  曾數度走訪無明山的登山界天王──邢天正,對於無明山特殊的地形景觀組合,曾云:「此地有天堂美景,亦有地獄險崖。」該是對這座險峻威嚴的大山,最佳的寫照。

昔日還有箭竹草香,今則被污染成黑色池塘的無明水池。 攝影∕吳學陞 地點∕無明水池
昔日還有箭竹草香,今則被污染成黑色池塘的無明水池。
攝影∕吳學陞 地點∕無明水池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