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段】鈴鳴山

【北二段】鈴鳴山

山容婉約
嫵媚纖麗
是座眉清目秀型的
柔美山峰

鈴鳴山,標高3272公尺,全山起伏和緩,綠茵淺竹平舖,山容秀麗。在以峻刻危崖著名的北二段主脊上,獨樹一幟,柔媚的身影,讓縱走北二段的岳人溫情滿懷。

風姿柔美 眉清目秀的山峰

  中央山脈北段主脊從鈴鳴山向西北分出一條大支稜,鈴鳴山即在這個向西北突出的尖角上。峰頂南北主稜的坡度較陡,斜向西北的支稜較緩,最美的草原,就在這段和緩的支稜上,淺竹草坡一直延伸至人待山。從這個方向仰望,綠茵連綿,那峰頂橢圓丘狀的草生地,很像清純少女頭上結成螺形的髮髻,螺髻以下的草坡,則似少女的裙裳。林文安就曾形容她是「眉清目秀的淑女」,給予人「風姿柔美」的印象;陳世空也曾這麼寫道:「鈴鳴山,山容婉約,少刻削嵂崒之勢,有青梳螺髻之勝,朗朗晴天,遠山列屏,可圈可點。」

登上「有青梳螺髻之勝」的鈴鳴山峰巔,「遠山列屏,可圈可點」。 攝影∕吳學陞 地點∕鈴鳴山
登上「有青梳螺髻之勝」的鈴鳴山峰巔,「遠山列屏,可圈可點」。
攝影∕吳學陞 地點∕鈴鳴山

被換掉的「百岳」山峰——人待山

  位於鈴鳴山這段草原稜脈的西北緣,有一座平坦稜上的微凸山巒,名叫做「人待山」,標高3110公尺。在林文安草擬「台灣百岳」時,曾擬選錄,直到民國60年10月26日,邢天正、丁同三、沈送來等人的中央山脈藍隊大縱走隊伍,登頂並命名「六順山」後,遂向林文安建議將新命名的「六順山」取代「人待山」,人待山便成為唯一被換掉的「百岳」。

  少了「百岳」頭銜的人待山,時至今日,山頭雖僅偏離縱走途徑數百公尺,卻極少人登臨。而位於此山北稜東側,昔日水草豐美,常見水鹿在此嬉戲的「鹿池」,則因民國66年的大乾旱後,池底的不透水層乾涸裂開,再也無法屯積雨水,如今已變成草生地了。

  攀登鈴鳴山的途徑,在730林道未開闢之前,大抵都利用中部橫貫公路之便,並經畢祿山縱走前來。民國51年10月22日,邢天正與魏南培兩人,從中橫公路的慈恩開爬,23日連登鋸山與畢祿山後,宿營於鈴鳴山南稜的東坡草原水池。24日完成鈴鳴山的光復後首登記錄,並循西北稜經人待山,到達位於閂山北稜的草原大池畔紮營。25日輕鬆登頂閂山後,即循南坡的造林小徑直下碧綠溪,再於智遠莊附近接上中橫公路,圓滿達成任務。

熱門的高山大眾化路線

  到了民國61年以後,由於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的森林開發處,從中橫宜蘭支線的清泉橋,開闢了一條迴繞茶岩山、閂山到達人待山南腹的林道,稱為「七三○林道」(因為中橫宜蘭支線係台七公路,即七號省道,做為林道編號的第一位數字,第二位數字表示林道主線的編號,如有第三位數字,則表示林道支線的號碼)。聰明的登山者即利用這條便捷的入山途徑,開闢了攀登閂山與鈴鳴山的登峰捷徑。在當年車輛暢通時,登山隊伍乘著柴車,長驅直入,一天之內即可輕鬆往返這兩座百岳山峰,成為當時極為熱門的高山大眾化路線。

  近年來,隨著730林道的廢棄,路況越來越差,只剩前段約11公里長的路程,尚可通行高底盤車輛外,後段的路途得全靠步行。想要一親鈴鳴山與閂山的芳澤,必須多付出一些體力與毅力,才能如願了。或許正因為林道的廢弛,阻隔了一車車的「進香團」,得以讓鈴鳴山生養護育,以保有其「眉清目秀」的面貌,讓踩著迢遙山路前來的登山者,烙下「風姿柔美」的印象。

呈馬鞍型東西橫嶺駐立的鈴鳴山 攝影∕多陽 地點∕畢祿山
呈馬鞍型東西橫嶺駐立的鈴鳴山
攝影∕多陽 地點∕畢祿山

延伸閱讀臺灣百岳全集、 高山百岳地形圖、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返回頂端